音德尔镇
- 所属地区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
- 政府电话 0482-6061388
- 人口(万人) 9.22
- 面积(平方公里) 1020
- 特色文化 蒙古包;勒勒车
音德尔镇
音德尔镇是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的中心城镇,是旗政府驻地。
一、行政区划
音德尔镇是扎赉特旗的中心城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处于科尔沁草原东北端与松嫩平原西北端的交错地带。所在地西距乌兰浩特市118公里,南距黑龙江泰赉县6公里,北距扎兰屯市192公里,111国道自境内通过。辖区面积102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1.9平方公里,耕地7.6万亩,辖7个行政村,20个居民委员会,镇内有旗直属行政机关76个,下设256个行政企事业单位,总人口92270人(2017)。
二、自然地理
音得尔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嫩江右岸,地属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她东接黑龙江省龙江县,南与黑龙江省泰来县,吉林省镇赉县交界,北与呼伦贝尔市扎兰屯毗邻。地处北纬46°04`——47°21`,东经121°17`——123°38`。111国道自境内通过。
音得尔镇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带上。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为2855小时,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110—135天。多兰湖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音得尔镇。“多兰”蒙古语意为“明亮的眼睛”,汉语引申意义为“许多蓝色的湖”。多兰湖公园规划面积74.4公顷,分为湖中游览区、民俗风情区、儿童游乐园、园林景观区、动植物观赏区和综合服务区六大功能区;现有水域15公顷,桥四座。三湖相连、两岛相望的多兰湖公园,已成为音德尔镇人们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阿敏河纵贯镇区南北,像一条闪光的玉带连结着音德尔各族人民,像一条洁白的哈达敬献给远方的客人。“阿敏”系沿用扎赉特部的创始人、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孙阿敏的名字。阿敏河是一条人工河,长7850米,河上建桥15座,源头为绰尔河。
三、经济发展
2019年经济指标稳中有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8596元、11589元。乌鸦站村大豆亩产309.3公斤,创东北地区大豆单产新纪录。全镇粮食总产量达到47万吨。畜牧年度总数达到172518头只(口)。超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实现招商引资1.265亿元。
产业质效不断提高。全面落实“两盒糖、两袋米、两头牛”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率达到55%以上。新引进安格斯牛3000头,奶牛350头,安格斯牛总数突破5000头,奶牛突破500头;完成5000亩特色产业展示带和3000亩的“绿色有机稻米示范基地”、“天然健康糖源基地”建设。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建设特色种植专业村5个,培育特色养殖专业村2个;规范了乌珠尔、巨宝等6个合作社,做到股权明晰、账目管理规范。
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全力推进阿拉坦花嘎查“草原风情游”项目,草原漂流项目建设完成,漂流上游码头“五园”建设基本完成,完成400亩的骑马场草原围封。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依托光伏发电项目实施带动35个村,依托组织部门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发展14个村,持续采取上级投入项目转化、集体经济强村带弱村、入股经济实体企业、依托现有资金存量和资产资源四种办法,实现集体经济扶持发展、带动发展、合作发展、自主发展,42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四、社会事业
脱贫攻坚扎实推进。通过地毯式核查,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扶贫产业项目全覆盖,产业入户率100%,发放菜单式产业补助资金2835.2万元。对2018年末新识别的47人按照本人意愿全部落实资产收益。聘保洁员674名,护林员108名,把有劳动能力人口逐步向公益岗位转移。完成危房改造4户;认真落实扶贫巡视整改任务,举一反三,扎实整改。强化驻村工作队员管理,提升工作能力和成效;利用农闲期间开展各类技术和技能培训,培训农牧民1.2万人次以上,其中贫困户2000人次。落实产业指导员84名,贫困户自主发展能力逐步提升,在年末动态调整中实现脱贫290户605人口,贫困人口发生率降到0.07%。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新农合工作成效显著,完成个人基金收缴工作,参保人数54757人,共收缴1176.84万元。完成病历初审大病外转病历898例,已报销金额近298万元。新农保工作扎实推进,全镇参保总人数达到19252人,参保总金额达221.35万元,其中政府代缴人数1602人,代缴金额16.02万元,享受待遇人员已达到8084人。民生资金有序发放,低保、老龄补助、五保、残疾人、优抚对象、孤儿补贴等做到及时发放;灾民生活救助款发放2077户,共发放资金150万元。医疗救助共发放25.18万元。
服务效能全面优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全过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党风廉政“一岗双责”;严格管控三公经费,降低行政成本;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全镇主动公开信息1800余条;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自觉接受镇人大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意见25件,办复率100%。
五、历史文化
蒙古包是一种帷幕式的住所,圆形,圆顶,通常用一层或两层羊毛毡覆盖。蒙古包是适应游牧经济而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建筑。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乐器。
蒙古袍是蒙古族的传统服装。
勒勒车: “勒勒”是牧人赶车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因此而得名。勒勒车又叫大轱辘车,因为用牛拉车,也叫蒙古式牛车。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筷子舞”流传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乌审召旗,原是婚礼、喜庆节日欢宴时,在弦乐演奏及人声伴唱中,由男艺人表演的单人舞蹈,表演者右手握一把筷子,用它敲打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处,击打的同时肩部环绕耸动,腕部灵活翻绕,敲打声轻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
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
科尔沁博舞: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
六、风景名胜
神山是扎赉特旗的象征和骄傲。元代至清代初被称为朵云温都儿(朵云,蒙古语意思是祭品,古代蒙古语称山为温都儿)。在清乾隆年间被尊为乌力吉朝克图敖拉。藏语称其为拉喜扎力布,意指吉祥的神(帝)。因忌讳直呼其名,人们称其为博格达敖拉(汉语意为“神山”)。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牧吉”蒙古语牵骆驼的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2°44′30″~123°10′24″,北纬46°04′12″~46°25′47″。
绰尔河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河流,嫩江最大支流,兴安盟七大河流之首。自西北向东南贯穿整个扎赉特旗,在扎赉特旗境内流程200多公里。
金界壕横贯扎赉特旗,穿越新林、巴彦乌兰、国营牧场、阿拉达尔吐、胡尔勒、宝力根花等6个苏木乡镇。
多兰湖公园位于音德尔镇西北部,距神山宾馆300米。“多兰”的蒙语意为“明亮的眼睛”,汉语意为“许多蓝色的湖”。多兰湖公园规划面积74.4公顷。
杨树沟河谷森林草原旅游景区位于音德尔西北126公里处的杨树沟林场和呼格吉乐图种畜场,属杨树沟河流域,杨树沟河起源于楚鲁大坝南侧,流域长30公里,在喇嘛河汇入绰尔河,属季节性河流,夏季流量3-4立方米/秒,瀑布宽50米,落差10米。
小石牛山位于扎赉特旗新林镇境内,距新林镇政府西南35公里,距旗政府音德尔镇105公里。
七、地方特产
烤全羊(蒙语“晤本”、“好尼、西日哪”)是蒙古族接待贵客的一道名菜。色、香、味形俱全,别有风味。
手扒肉:蒙古语称“布胡乐”。其做法是将全羊切成若干块,白水下锅,不加任何佐料,煮沸片刻后起锅,置于大盘中食用。
火锅也是蒙古族传统佳肴之一,多在冬季食用。
黄油,蒙古语称“希日陶苏”。其制作方法是将鲜牛奶放入缸内或盆内,发酵后奶脂上浮成白油状,蒙古语称“乌日莫”。
吐古拉汤,汉语直译为“牛犊汤”。将和好的白酒或荞面切成方形小薄片,煮熟后捞至烧开的乌日莫或芝麻、麻籽汁浆中便可食用。
猫耳朵汤,先将和好的荞面揉成条状,再揪成杏核大小的块块,将块块放在一只手的掌心上,用另一只手大拇指将其按成猫耳朵状,最后放进肉汤内,煮熟后便可食用。
炒米,蒙古语称“胡列巴达”。将蒸熟的散糜子放在锅内,拌细沙用猛火炒干,加工去皮,即成炒米。
奶茶是蒙古族人最喜欢的饮料之一,一年四季常喝不断。
马奶酒,蒙古语叫“奇格”,牧民常驻机构用它来款待尊贵的客人。
八、联系方式
党委书记:刘国民
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健
联系电话:0482-6061388
电子邮箱:yindeerzhe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