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小镇
  • 项目
  • 企业
首页 > 特色小镇 > 城关镇 > 祁山镇

祁山镇

祁山镇

祁山镇隶属于黄山市祁门县,是祁山镇祁门县治所在地。

一、行政区划

祁山镇,地处祁门县中部,阊江、金东河交汇处,滨临阊江上游,襟黄山而连鄱阳湖,是皖赣边界的重要门户。境内山脉均为低山丘陵,四周有凤凰山、眉山、祁山等青山环绕。 祁山镇是千年古镇,唐永泰元年(765),方清据黟县赤山镇阊门(今祁山镇南)垒石为城,置阊门县。翌年,吴仁欢助官军击败方清,在其旧垒设祁门县,咸丰二年(1852)改名祁山镇,至今一直为县治驻地。 主要景点有阊江双桥、文峰塔等。

全镇辖16个村,6个居民委员会,165个居民小组,全镇总面积23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918.7亩,其中水田12316.9亩,设施蔬菜地230亩。林地面积292534亩,茶园面积19917亩。现有人口80620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1170人。

二、自然地理

(一)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祁山镇位于阊江、金东河交汇处,四周有凤凰山、眉山、祁山等青山环绕。

地形地貌

祁山镇属低山丘陵区,最高海拔474米,平均海拔约100米,东南 高,西北低,中部地势平坦,呈一狭小盆地。

土壤

祁山红壤土类面积居多,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其中黄红壤方面低山丘陵和高阶地,上限海拔469米,分为扁石黄红壤和扁石黄红土两个土属,扁石黄红壤为自然土壤,土种为中层黄石黄红壤,是林业生产基地。颁布地形较缓,土层较厚,水湿条件好,适宜林木生长。扁石黄红土属是本镇的耕作土壤,以种植茶叶为主,旱粮、蔬菜等作物次之,封保水保肥性能好。

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年平 均温度15.2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2100毫米,无霜期270天左右。北部山区气候干燥,南部山区高寒阴湿。

(二)自然资源

植被类型

该土植被以针阔混交林、用材林和薪炭林为主.主要有松杉,栎类、枫、映山红楝木和蕨类及草本植物等。

药用类 本镇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天麻t黄精、杜 仲、厚朴、玉竹、仙芳、黄莲、贝母、石斛,前胡、茯苓,葛根、合 欢、木香、魔芋等。

矿产

镇西曾有辉锑矿,储量2610吨,主要矿脉已于1959年采完。小坑 坞有瓷石矿,青萝坞有红石矿,双河口有青石矿。

三、经济发展

2019年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5.6亿元,增长5.9%;农民人均纯收入20132元,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亿元,招商引资完成1.45亿元,财政收入2400万元。

重点项目建设

2019年全力推进黄祁景高铁项目,已完成土地征用122.3亩,房屋拆迁2户,剩下征迁工作正合力攻坚。西坞里水库如期建成,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东线入城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已完成可研、洪评、水保、地质灾害评估、初步设计评审工作,征地工作正稳步推进。G237陈河段改线完成路基管网铺设,山体开挖工程已近尾声,路面工程正抓紧推进。陈河改道工程新源段已完成;陈河周家段护岸及景观带绿化基本完成。全年招商引资1.45亿元,图兰朵服装顺利入驻,投资达到8000万元,实现税收90万元。引进智慧医药产业园,投资达5000万元,目前已完成基础建设工作,预计12月份可以投产。引进新岭沥青拌合站项目,协议投资额1500万元。

产业升级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特色种养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经营主体流转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2019年,土地流转面积增加到13048亩,巩固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000亩。规模户禽流感免疫率达100%。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1500亩,改造低产茶园5800亩,茶农人均茶叶收入5600元。2019年度共完成人工造林1500亩,完成一般森林抚育8000亩。12个村的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顺利推进光明等12个村“三变”改革。申报注册祁门县松潭茶叶专业合作社等11个专业合作社,成立祁门县亿源等2个家庭农场。大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工作,推进我镇农业绿色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猪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生猪和家禽生产供应正常。

四、社会事业

2019年,民生工程全面推进,高度关注城乡特殊困难群体, 59户计生困难家庭得到特别扶助。纳入城乡低保1711户,发放资金733万元。为101位重病患者申请了大病救助,发放救助资金62.6万元。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工作,如期完成14户改造任务,实现住房质量提升改造28户。115人享受计生困难家庭特别扶助政策。特别认真实施六都村村民活动中心、黎明村坑畔上道路拓宽硬化、高明村宋村组道路拓宽硬化等14个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投入资金65.4万元。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工作,在芳村投资40万建成荷花种植和生产道路硬化项目,投资35万,建成村民组农产品晒场。同时逐步完善贫困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积极争取扶贫项目,投资126.4万元,建成三秀、新岭、星光等村通组道路硬化及凝秀、光明、六都等村饮水工程。2019年,全镇累计申请到户产业项目404户80余万元。实施就业、社保兜底、生态保护脱贫工程,雨露计划资助春季36人,发放资金5.4万元。实现21户62人顺利脱贫目标。

五、历史文化

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产自安徽省祁门县,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享有盛誉,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2008年,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徽州目连戏

明万历年间,安徽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基础上撰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郑本目连戏一经产生,便在祁门、休宁、石台、婺源、歙县等地广为流传。祁门目连戏原没有固定演出场所,以鼓击节,锣钹伴奏,不用管弦,上寿时则用唢呐。其基本唱腔古朴,为明中叶流行于徽州一带的“徽池雅调”,即徽州腔、青阳腔,保留“滚调”特点。脚色分生、旦、末、净、杂、襟,脸谱有鬼脸、标脸、花脸等。表演吸收民间武术、杂耍的一些技巧,能走索、跳圈、窜火、窜剑、蹬桌、滚打等,这些表演特技被巧妙地融入剧情当中,成为表演武戏的特殊招式,为后来徽班的武戏表演奠定基础。演出班社大多以宗族为单位组班,即一个班社均由同宗同族的人氏组成,外姓人不得加入。目连戏演出形式有二:一为演员直接扮演,谓之“大目连”;二为演员操木偶演唱,谓之“托目连”。一般以春、秋两季为盛,有“稻旺戏”(秋收)、“堂会戏”(公堂办,每五年或十年一届)、“庙会戏”(朝九华山)、平安戏、香火戏(还愿)等名目。演唱时间一、四、七、十日不等。

六、风景名胜

阊江双桥

祁门城东的阊江之上,相距仅250米左右,并立着两座古桥,上桥叫平政桥,下桥名仁济桥。阊江双桥也被人们称为阊江双虹,是祁门唯一入选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的古迹。据考,双桥历史悠久,平政桥至少在南宋末年就有了,当时为梁式结构,后倾圮。明嘉靖29年(1550)在旧址上重建为拱式。仁济桥建于明嘉靖9年(1530)。均为五拱石桥,平政桥长78米,仁济桥长79.4米,宽各7米。两桥各有4个桥垛,桥垛上首象航船的船头,既美观大方又可有效减缓水流冲击。其造型、结构、风采基本相似,甚至连做桥的数千块桥石都象从一个模子里脱出来似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阊江为古代祁门南下经鄱阳湖通向吴楚的主要通道,当年双桥一带为县城码头所在。“双桥夜月”为祁门十二景之首。

由于时代的变迁,平政桥经过重修,加以钢筋水泥结构,成为一座公路桥,旧貌换新颜。仁济桥仍保持原貌,藤萝杂草爬满桥身,在巨大的桥垛上,甚至长出了枇杷等树木。在下桥不远处又建了一座公路桥。

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城南凤凰山上,明万历32年(1604),由知县李希泌倡建。塔体呈六边形,5层砖石结构,高33.5米,底层直径7.3米,内有石阶盘旋而上,塔顶是铁制宝葫芦,塔檐悬有风铃。登上文峰塔,祁城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古人称为“塔峦高眺”,是梅城十二景之一。塔下山坳中,原有寺院,解放后拆毁。又建起一禅院,重新燃起香火。

古村落

徽州古民居、古村落、古建筑是灿烂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座落在祁门县城北路10来里处的六都村就是一座有名的古村落,属祁山镇,原名善和里,建村于唐,为程姓世居之地。该村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历代文人墨客辈出,史上高官显宦不少。村庄座北朝南,背山面水,三山环抱。正北窦山,恰如靠背,托住村庄。村前有水叫和溪,西入东出,呈“S”形绕村前缓缓流过,曾有著名的“和溪十景”。村中古迹众多,进村处有座“和溪桥”,此桥始建于明弘治7年(1494),清同治元年(1862)倾圮,同治4年重建。

世美坊

世美坊,座落在村前和溪河畔,为四柱三间三楼的砖坊,嵌有砖雕,是六都村进出的总大门,为六都现存三座牌坊之一。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1998年冬村民们集资作了修缮,但仍需还其原貌,以便更好地体现古村落的古朴风貌。

桂林坊

桂林坊,座落于世美坊东侧,为举人程文立。门楼式石坊,坊上镌有“丁酉举人山东新泰县教谕程文”字样,牌坊高5米,宽3米许,上层镌有“桂林”(古时乡试按例在农历八月举行,正逢桂花盛开之时,考中称折桂,因以“桂林”指乡试)。因六都村人程文于桂花盛开时中乡试而得名,此坊尚存,但塌损严重,亟待修葺和迁址。

承恩堂

承恩堂,原名永安堂,为仁山门祖程弥寿旧居,建于明初,成化二十一年(1485),后因隆庆年间明穆宗二弟郑王朱玺赐书“承恩”而改名,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6柱5间,祠堂大门前雕刻着木制门坊,均是回字纹和万字纹浅浮雕,这是徽州木雕中的最高工艺,非常珍贵。祠堂门前的石狮也是徽州鲜见的石雕珍品,由此可见其建筑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解放后,额匾尽毁,杂草横生,屋架因漏雨多处朽烂坍塌,木构件腐朽不堪,局部倒塌,一片破败不堪的景象。曾多次小修,重制祠匾,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本县人方绍武题写匾额:“承恩堂”,已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宪伯坊

宪伯坊,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四川按察使程昌的功德坊。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祁门县现存惟一的一座大型石坊,弥足珍贵,已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座石坊高8.8米,宽7.16米,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正面上坊刻有“大宪伯”三字(古时,按察使负责提点刑狱公事,又称“宪臣”,“伯”是一种尊称),下坊横额为“四川按察使程昌”的楷书刻字,背面上下额分别刻“缕衣”、“戊辰进士程昌”字样。两边上中二层嵌有镂空浮雕,生动细腻。整个石坊气势雄伟,古朴豪放。牌坊采用紫砂石筑成,坊体左右两间的上下两层均嵌有镂空浮雕,坊额及檐下翼拱上细刻有龙凤花鸟图案。古桥古坊紧密相连,未及进村,便让人感受到村子的悠久文化底蕴。

七、地方特产

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是我国传统工夫红茶的珍品,它创制于光绪年(公元1875年),已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主产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祁门红茶条索紧秀、金毫显露,色泽乌黑鲜润泛灰光,俗称“宝光”;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滋味醇厚,味中有香,香中带甜,回味隽永,汤色红艳,叶底嫩软红亮。国际市场把“祁红”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的季节茶,并列为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祁门红茶品质超群,被誉为“群芳最”,这与祁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是分不开的。祁门地处安徽南端,黄山支脉由东向西环绕,西北有大洪岭和历山,东有楠木岭,南有榉根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0%,平均海拔高度为600米左右,茶园80%左右分布在海拔100~350米的峡谷地带,森林面积占80%以上,早晚温差大,常有云雾缭绕,且日照时间较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酿成“祁红”特殊的芳香厚味。

祁门瓷土

瓷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为祁门特产之一,自古就很有名。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载:“景德镇从古至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出土婺源、祁门两山”。清代《续文献通考》说:“陶土之种类极多,最纯粹者,西人称高岭土。高岭土虽多供输出,用者多来自祁门,祁门南乡龙风壁,西乡伊坑,产量均高,即景德镇所用之上等原料,亦多取于此。”《陶冶图》中“采石制泥”一节中说:“石产江南徽州祁门县平里、郭口两山,距窑厂二百里,开窑取之。”

八、联系方式

党委书记:程宏书

镇长:程荣春

办公联系电话:0559—4520846

邮箱:645245735@qq.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