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普镇
- 所属地区 四川省美姑县
- 政府电话 0834-8241383
- 人口(万人) 1.1277
- 面积(平方公里) 35.43
- 特色文化 “尼木约莎次”,彝族年杀的猪肉要用圈鸡草烧
巴普镇
巴普镇为四川省美姑县的城关镇。
一、行政区划
巴普镇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境中部。东邻合姑洛乡,南毗农作乡,西与巴古、典补乡接壤,北与拖木、觉洛、西甘萨、井叶特西乡连界。镇治所设巴普。合木公路与成美公路交汇于此,海拔2000米,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镇域总面积35.4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
二、自然地理
巴普镇辖城郊的巴普、峨普、基伟、塔千、埂则、达戈、三河、洒勒8个村、54个组(城区未设居民委员会)。总户数2905户,总人口11277人,其中城镇居民5239人,农村村民6038人。全镇彝族7452人,汉族3713人,回族12人,藏族1人,蒙古族9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18.29人。
1956年5月,在今巴普镇域设巴普、三河乡,隶属巴普区。1958年3月,建巴普乡人委。是年10月,撤销三河乡,辖区中的三河村划入巴普乡。1959年,撤巴普乡入巴普区公社,改为巴普大队。1961年,区公社撤销,巴普大队改建为巴普公社,隶属巴普区。
1968年5月,成立巴普公社革委会。1973年,所辖普千大队划入西甘萨公社。1981年7月12日,巴普公社革委会改为管委会。1984年7月,恢复乡建制,设乡政府,隶属关系不变。是年8月1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巴普乡改为巴普镇,设镇人民政府,为县人民政府直辖镇。
199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90.85万元(农业98.52万元,林业13.65万元,牧业58,38万元,副、渔业20.3万元);有常耕地面积5582亩,粮食总产量190.4万公斤,
巴普镇产业
主产玉米、洋芋、花椒、苹果、梨、核桃;有黄牛1505头,水牛18头,牦牛75头;猪6448头;山羊1396只,绵羊1282只。全镇有商业购销组和银行信用社各1个;有农村小学8所,在校学生390名;有镇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名。
实施特色农产品工程。优质烤烟项目,到“十一五”末,实现年产值3720万元;早特和反季节蔬菜项目,建无公害莲花白蔬菜生产基地,到“十一五”末,莲花白种植区莲花白收入达到100万元,人均增收1000元;建设奶花芸豆基地,实施项目乡人均增收1000元;优质特色水果项目,实施项目地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并带动适宜种植脐橙的村组发展优质脐橙;优质早熟梨生产,2008年至2010年在洛俄依甘乡新农村、九口乡瓦屋村、牛牛坝乡人民社、典补乡典补村、佐戈依达乡温子觉村、巴普镇沙河村6个村发展
巴普镇产业
早熟梨生产,人均增收250元。
1.人口
总户数2905户,总人口11277人,其中城镇居民5239人,农村村民6038人。全镇彝族7452人,汉族3713人,回族12人,藏族1人,蒙古族9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18.29人。
2.面积
镇域总面积35.4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
1.特色产业
特色职能。优化提升车厘子、核桃油、肉牛养殖等主导产业,巩固稳定成熟产业,培育扶持油菜花种植、彝族特色农家乐等新兴产业;进一步推进城镇建设步伐,提升集镇功能,完善镇村两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推进经济实体协调沟通,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环境整治。按规定权限和程序,负责辖区内的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县容环境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市场管理、文物保护、防灾排污、卫生保健等有关工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负责统筹协调、配合县级部门组织开展的专业管理和行政执法事务;负责落实辖区内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监管工作制定和执行本辖区安全事故防范和环境保护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监督检查,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管理职责。
2.交通情况:
城向北经成美公路至成都385公里,沿途有乐山大佛、峨眉山、黑竹沟等风景名胜区;向南直通州府西昌171公里,与108国道相连;向东经雷波与国道213相连;向西经乌金公路与成昆铁路相通。境内各旅游景点基本通车。从成都到凉山,美姑是最近的一个县,公路间距只有385公里,美姑县距西昌市171公里。美姑的主要公路有成美路、合木路、宜西部、洪普路等,有出境口6处,通车里程757.6公里。全县八个区及乡镇均通客运班车。
合木公路:起于合江县,终于木里县,原名宜西公路(宜宾至西昌)。1956年9月,由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第一、二施工局分段筑入美姑县境。是年底在佐戈依达汇合。该路由雷波县谷堆乡翻越黄茅埂海拔2991米处进入美姑县境,经巴普、牛牛坝、洛俄依甘入昭觉县境。美姑境段全长66.991公里,原为六级公路,路面宽3米,路基宽4.5~6.5米。后经改造达四级路标准。境段内有石拱桥16座,大小涵洞21个。
成美公路:起于成都,止于美姑。原名峨美公路(起于峨边县沙坪,止于美姑巴普,全长157公里,1958年建成通车)。该路在海拔3013米的椅子垭口处进入美姑县境,经洪溪、峨曲古至巴普镇峨普村,与合木公路交汇。美姑境段有61公里。1959~1966年经两次改造为四级路,新建改建石拱桥5座,涵洞10个,防护工程8处,路基宽4.5~7米,路面宽3~3.5米,共有桥梁12座。
甲谷公路:在瓦洛衔接于合木公路至甲谷区公所驻地,全长7公里。1959年修筑简易车路,是年完成,未修涵洞。因并县,工程暂停。1972年民办公助续建,路基宽5米,坡度为6~7度,全线有涵洞6座,后经改造为四级公路。
牛侯公路:起点于牛牛坝处与合木公路相交,横跨美姑河,沿连渣洛河西岸北上,经卡来依甘、候果莫、采红至候播乃拖区公所驻地,全长22公里。1972~1973年民办公助修筑。有涵洞43座,路基宽5米。洪普公路(洪溪——越西县普雄)起点洪溪,与成美公路相连。经马洪觉、滥龙、越海拔3665米高的新峰垭口入越西县境至中普雄,全长115公里。1967年通车,美姑境段58公里。因路质差,水毁严重,加之失养,1990年仅有11公里通车。美抓公路(美姑大桥——雷波县抓抓岩)起于合木公路美姑大桥,沿美姑河东行,经柳洪、乐约入雷波县境,止于雷(波)山(山棱岗)公路36公里(抓抓岩)处,全长75公里。美姑境段42.5公里。1976年动工,1984年竣工通车。
截止2019年底,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1419.65公里,其中,国道130公里,省道168.65公里、县乡道19条共140公里、村道289条共981公里。
四、历史文化
历史上曾是土司、黑彝贵族的领地,原县址在利木甲谷,标准的名称为利木莫古,是彝人为纪念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而取。本应译为莫古县,置县上报文字材料时误将莫古书写为美姑,从此,美姑这一县名一直延续到今。现在,假如将美姑更正为“莫古”,人们在感情上恐怕已难以接受。有趣的是,美姑这一县名的确名副其实,在纵横千里的大凉山,美姑的姑娘从古到今都以貌美著称,可能与这里的风光山水有关。水是碧青透蓝的,山是郁郁葱葱的,气候宜人,人从娘胎里娩出,便与大自然的灵性融在一起。美姑的姑娘鼻若悬胆,眼睛明亮如清水汪汪,头发油黑飘柔,牙齿白生生,真乃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还有一条漂亮河,与美姑相映成趣,彝名叫连渣洛衣,发源于燕子崖山下,流经候播乃拖,在牛牛坝与美姑河相汇,一年四季,哗哗啦啦,构成富有诗意的美姑河奏鸣曲。美姑还有国家级的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居住着被称为活化石的大熊猫。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轻貌美的熊猫姑娘从美姑嫁到蓉城,因为故乡在美姑,故取名“美美”。九十年代初,它已当了外婆,儿孙满堂,那些年,竹子开花时,有熊猫逃过保护区境,人们都说,可能是想去看美美,走亲串户。
五、风景名胜
彝族碉楼
彝族碉楼有三四层高,每层只有一间房子大小,碉楼紧依着彝族村寨。碉楼的地基是用石头垒起来的,石头地基上的墙体是土坯砌成的土墙,楼顶呈“人”字形,上面盖着的是木板,称为“瓦板”,用大石压着,俗称之为“彝族土楼”。
黄茅埂
茅埂由北向南延伸,北起大风顶南至龙头山,全长98公里。区内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成片的原始森林和珙桐、水青、银杏等珍稀树种,区内的珙桐是我国惟一的大面积生长区,与马边大风顶保护区连达万亩以上,被专家称为“世界之最”。大风顶主峰摸罗峨觉海拔4042米。
阿苏拉则藏经楼
阿苏拉则藏经楼占地20余平方米,楼基由大小不等的石块垒砌而成,中为土墙,楼顶由瓦板所盖,呈“人”字形。楼上有两个东西相对的方形小孔,作为窗户。整个楼上是拉则格初专门放置其父67种道具,100余本书籍的地方,书籍内容十分丰富,除经文外,涉及天文、历
六、联系方式
县委书记:马小宁 县长:沈海涛
县政府电话:0834-824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