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城区
- 所属地区 山东省德州市
- 政府电话 0534-8221043
- 人口(万人) 57.70
- 面积(平方公里) 1213
- 统计年度 2019
- GDP(亿元) 137.08
-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11.54
- 特色产业 涵盖生物技术、新能源车、新型纤维、新型材料、机械装备制造、生态化工六大产业,
- 特色文化 东方朔的民间传说
陵城区隶属于山东省德州市辖区
一、行政区域
2017年末,辖经济开发区、临齐街道、郑家寨镇、神头镇、丁庄镇、边临镇、徽王庄镇、滋镇、糜镇、义渡口镇、前孙镇、宋家镇、于集乡、德州市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合作区。
二、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陵城区地处东径116°21′至116°57′,北纬37°13′至37°36′之间,南连平原县,北靠宁津县,东接临邑县、乐陵市,西与德州经济开发区相邻。
地貌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呈西高东低之势。地面高程最高处是丁庄镇的小庄,高程24米,最低处是宋家镇的管饭堂村,高程13米,地面高差11米。从丁庄镇的小庄到边临镇的马才村,地面高程由24米下降到21米,地面坡降为1/5667;从马才村的下涯到宋家镇的管饭堂村,地面坡降为1/8875。全区地貌类型划分为三大类。即马西漫滩高地、北缓平坡地;陵中槽状洼地形;陵东扇形高地形。
气候
陵城区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7度,最高气温42.00C(1968年6月1日),最低气温—21.80C(1979年1月31日),年主导风向SSW,年平均风速3.7M/S(最大风速:24M/S)。年均降水量570.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088.1mm(1964年),年最小降水量220.3mm(1986年),年均蒸发量2076.4mm。陵城区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达205天,最长可达234天,平均初霜为10月24日,终霜为4月1日,年日照时数2647.2小时。陵城区冬季大雾天明显增多,最大冻土为51厘米。
水文
境内河道属马颊河、德惠新河两大流域,其中马颊河流域面积1031.6平方千米,德惠新河流域面积181.4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一级河笃马河、朱家河、鬲临河共3条,总长94.07千米;二级河马颊河故道、大宗旱河等7条,总长125.8千米;三级河避雪店河、杨庄河等17条,总长160.6千米。河流总长度361.4千米。河网密度3.4千米/平方千米。马颊河斜贯县境西部,长80.1千米,流域面积1031.6平方千米,排涝流量511立方米/秒,防洪流量78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利用量2025万立方米。
土壤
陵城区土壤分潮土和盐土两大土类,其中潮土土类分布安德区,有86.5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93.12%,潜水埋深一般1~3米,土壤耕层质地较好,淋渗作用强,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盐土土类面积为9.5万亩,占总面积的6.3%。此类土主要成分是氯化物和硫酸类,潜水埋深1.5至2.5米,水中含可渗性盐类。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截至2013年,水资源多年平均地面水资源量为0.6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0.634亿立方米(每年平均开采量为0.4亿立方米),合计水资源量为1.251亿立方米。客水资源主要是引黄。地下浅层水单位降深每小时出水量20~70立方米/小时,水质硬度普遍软化,一般小于100毫克/升。氟化物普遍超标。地下水埋深4.73~7.28米。
土地资源
截至2013年,陵城区土地总面积为1213平方公里,其中实有耕地62000公顷;园地4093.33公顷;林地2160公顷;牧草地61.35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5620公顷;交通用地2900公顷;水域15020公顷;未利用土地7700公顷。
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风灾、雷灾、雹灾、低温等。旱涝出现概率较高。1986,1997,2002年三年中年降水量不足350mm,属于特旱年。1990年夏季出现4次暴雨,多数乡镇农田不同程度内涝;2003年10月9—12日连续降水达211毫米,部分农田受灾严重;2007年9月26日到10月7日,出现连阴雨天气,致使玉米霉烂,棉花质量下降,小麦播种期推迟。2013年4月19—20日,出现降雪,降雪量15.0毫米,雪深4厘米,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晚的终雪(气象记录开始于1961年10月),未造成明显灾害。2013年7月9—16日出现连续降水,最大徽王庄镇总计310多毫米,致使全县出现灾情,作物受灾6.15万亩,成灾4.38万亩。7月26—29日出现连续降水,作物受灾4.8万亩,成灾25050亩;8月7日下午17时后,出现32.6米/秒的极大风速,为30年来极值,多棵大树被刮倒吹折。2016年6月13日下午13—16时,出现冰雹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并伴有阵风10级,临齐街道、安德街道、丁庄镇、开发区等即将收获小麦受灾严重,主要冰雹灾,成灾2703.9公顷,损失1628.3万元。
三、人口数量
一、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为56.90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2.95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3.95万人。增长7.45%,年平均增长0.72%。
二、家庭户人口
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6.6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54.56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1人增加了0.06人。
三、性别构成
常住人口中,男性为28.67万人,占总人口的50.39%;女性为28.23万人,占总人口的49.61%,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的101.61下降为101.58。
四、年龄构成
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9.63万人,占16.92%;15-64岁的人口为42.30万人,占74.3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97万人,占8.7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4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2.9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52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为1.77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为5.63万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25.70万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16.88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四、经济发展
2010年,陵城区在工业上形成了以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新型纤维纺织、新材料、装备制造和生态化工为主的“4+2”现代产业体系,被授予中国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基地、中国新型纤维纱线名城、中国土工用纺织材料名城、国家火炬计划生物产业基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谷神集团、恒丰纺织等17家企业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在农业上,被授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年产粮食22亿斤,是山东省4个粮食总产过20亿斤的县之一。
2012年,陵城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9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1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96.57亿元,同比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71.46亿元,同比增长16.9%。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6:51.6:33.8调整为:14.1:49.4:36.5。人均生产总值33445元,增长12.9%。
2019年,陵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6.9%;进出口累计完成16.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775万美元;不良贷款率3.5%;城镇新增就业61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
五、历史文化
夏、商、周时属鬲氏国。
春秋属齐地,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置重丘县。
战国中期属赵地。
秦在境内神头镇置厌次县,属齐郡平原地。
西汉高帝元年(前206年),置安德县,初属韩信齐国,后属青州平原郡。
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设定安公国,辖平原、安德、漯阴、鬲县、重丘5县,治所安德(今陵县区城)。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废定安公国,改称安德国。
三国时,安德国降为安德县,属青州平原郡。
晋安德县复为安德公国;厌次县治迁至马岭城(今山东阳信东)。
东晋建武二年(318年)安德公国复称安德县,属冀州平原郡。南北朝,安德置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安德郡改称德州,州治安国(今陵县区城);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德州为平原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平原郡为德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平原郡。至德三年(758年)又为德州;州治、郡治县治均在安德;又是安德县治。
元宪宗二年(1252年)升将陵县(今德州)为陵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为将陵县;洪武七年(1374年)将陵县与安德县合并称德州,州治迁至将陵县城,即今之德州;十三年(1380年),复置安德县,改称陵县。
清属山东布政司济南府德州。
民国初将德州改为德县,2县均属济西道,后改德临道。
1928年直属山东省政府。
1943年为纪念抗日牺牲的吴匡五县长,改安德区为匡五县。
1949年复称陵县。
1952年并入德县,县城在今陵县城。
1958年并入平原县;陵县城改为德陵镇。
1961年与平原县分治,仍为德县;10月复称陵县。
国务院1994年12月17日批准撤销德州地区和德州市,设立地级德州市和德城区。此县划归德州市。
2013年德州市政府批准陵县陵城镇改为临齐街道。街道住址:驻原陵城镇政府。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山东省调整德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4〕139号),撤销陵县,设立德州市陵城区,以原陵县的行政区域为陵城区的行政区域,陵城区人民政府驻临齐街道中兴路155号。
六、社会事业
教育
2012年,陵城区共有各类学校168处,其中:中等专业学校1处,高级中学1处,初级中学13处,小学153处;在校生达65825人,其中:初级中学在校生16285人,小学在校生39403人。幼儿园、学前班98处。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
招商引资
2019年,全区新开工项目75个,总投资234.8亿元,增长106.5%,到位资金39.1亿元,增长42%,符合省十强产业及市现代产业项目46个,央企强企投资项目6个,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项目1个。
文化
2012年,陵城区建起了1.3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内设一流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展览馆,13个乡镇全部建起了综合文化站,有村级文化大院404处。举办了“百姓大舞台”、少儿才艺大赛、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大型系列活动70余场。
邮政
2012年,陵城区邮政业务总收入1808.73万元,比上年增长9.5%;全区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70703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51810户;移动电话户数达429071户。
卫生
2012年,陵城区共有医院、卫生院15处。各类卫生技术员2190人,其中:医生1485人,护理人员520人。拥有医疗床位1790张。人民医院门诊病房楼投入使用,新建村级标准化卫生室100处。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体育
2012年,陵城区行政村体育场有241个,成功举办了“全区职工五一篮球赛”和“政法系统篮球赛”活动,组织大型群众体育活动16次。
七、风景名胜
景点
唐平原郡故城遗址
唐平原郡故城遗址,即陵城区城区。当时郡城有三道城墙,外墙约5丈,上宽约2丈,城周20里,为颜真卿作太守时所修。现尚有唐故城墙3段。
秦汉墓群
秦汉墓群,位于神头镇西北2华里处,现存38座,大者直径40米,高5~6米,小者直径14~15米,高3~5米。分布于南北约2华里、东西约5华里的范围内。俗称72冢。1978年,经省博物馆考察鉴定为汉墓。
八、地方特产
特产
神头香椿
正宗紫芽香椿,已有2000余年栽培历史,主要分布于神头镇驻地及其以北方圆7华里的槐里、南街、高庄、李家楼、王良家等村庄,犹以槐里村的香椿为佳,至今仍有几株百年香椿茁壮生长。其主要特征是:嫩芽紫红,粗壮肥嫩,香味浓郁,口感美妙,营养丰富。
陵城区黑陶
取当地陶土为主要原料,坯成型、其堆、雕、镂、刻、画、刮等技法。具有:“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硬如瓷”造型典雅,古朴大方艺术精湛之特点。
陵城区西葫
“陵城区西葫”是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绿色食品”,全区西葫种植面积达3万亩。2010年,陵城区西葫被指定为上海世博会专供蔬菜产品,走上了国际的舞台。陵城区西葫也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
桑椹
陵城区特产桑椹又名天参,是一种天然野生木本果树。椹果味甘如蜜,据《本草纲目》记载:桑椹具有补肝益肾、滋阴养血、健脾乌发之功能,主治阴虚,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等多种病症。
徽王庄镇玫瑰香葡萄
徽王庄镇自1984年开始种植葡萄至今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了,种植面积3000余亩。葡萄种植基地培育出果粒紧凑、穗形美观、色泽艳丽、香甜可口的徽王“玫芗”葡萄。“玫芗”葡萄已通过国家工商总局的商标注册和农业部有机产品认证,获得了CHTC证书。
九、荣誉称号
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国家级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国家大豆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国家生物工程产业化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县全国蔬菜生产大县全国绿色食品西葫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国家火炬计划生物产业基地中国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基地中国新型纤维纺线织造基地县山东曲艺之乡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十、联系方式
区委书记马常春区长:李希岩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林。区政协主席朱洪瑞陵城
区政府电话0534-8221043
邮箱:dzlcqc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