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小镇
  • 项目
  • 企业
首页 > 特色小镇 > 县级行政单位 > 新邵县

新邵县

新邵县

新邵县隶属湖南省邵阳市。

一、 行政区划

新邵县隶属于湖南省邵阳市,位于邵阳市北部,湖南省中部,介于邵阳盆地和新涟盆地之间,地势南高北低。资水纵贯全境。地理坐标为东经111°8′~111°5′,北纬27°15′~27°38′。东北靠涟源市,东南邻邵东市,南邻邵阳市区和邵阳县,西毗隆回县,北连新化县、冷水江市。县政府驻酿溪镇大新街70号。

新邵县总面积1763平方公里(2012年)。辖13个镇2个乡。2012年,新邵县完成生产总值8.59亿元。东部大山是大龙山(当地人俗称龙山,有湖南百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中部大山是金龙山,西部大山是天龙山。 

二、 自然地理

新邵县是湖南省地理中心县,位于湖南省雪峰山脉东侧,资江中上游,邵阳盆地和新(化)涟(源)盆地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1°8'~111°50',北纬27°15'~27°38'。南抵邵阳市区和邵阳县,西接隆回县,北靠新化县、冷水江市,东北紧连涟源市,东南毗邻邵东县,与7个县、市接壤,县境线长358.94公里。东西68.6公里,南北43.6公里。新邵县总面积1763平方公里。

新邵县

地质

新邵县境内地层主要有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白垩系等。其中震旦系主要出露于龙山、岱山、大形山、板子山一带。寒武系主要分布在震旦系周围,以及白云铺—易家岭和坪上的小河里一带。奥陶系零星分布于下源、中源、枫树坑、厚里冲等地。志留系出露于中部山地边缘部分地带。泥盆系分布于龙山山麓,新田铺、龙溪铺、龙口溪、筱溪、坪上、张家冲、严塘、高桥、易家岭、曹家坝、陈家坊、扶锡等地。石炭系广布于县境南部丘岗地区。二迭系主要分布于雀塘铺、陈家桥一带。三迭系分布于大花塘等地。白垩系分布于县南部岗地及酿溪至寺门前一带。其它第三系、第四系仅见片段,稍有发育。

新邵县境内岩浆岩主要有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加里东期花岗岩见于县境迎光一带,面积较少。印支期花岗岩、燕山期花岗岩主要见于下源、迎光一带。

新邵县境内地层存有褶皱和断裂。褶皱主要有:陈家坊以北、孙家桥以东的龙山穹窿,沿穹窿核部,金锑矿化普遍;大形山——龙口溪背斜;坪上——豹马岭半背斜;田心坪—库里向斜;长冲铺—陡岭向斜;十字路—铁坑向斜。断裂带主要有:分布在扶锡至太芝庙、麦子排一带的龙山穹窿东缘冲断带;位于大形山、龙口溪背斜与财溪至豹马岭之间的铜柱滩——高桥冲断带;发育于五湖庙、龙溪铺、中源铺一带的龙溪铺——中源铺冲断带。

地貌

新邵县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面积多,呈北高南低,南向敞开,逐级递降形态。境内资江、湘江两条水系纵贯,地表切割强烈,形成的山地、丘陵、平原、岗地和水面面积比例大致为4.7:2.2:1.5:1.2:0.4。

新邵县平原面积为281.8612平方公里(2011年),占新邵县总面积的16.00%。以江河、溪谷平原为主,分布在资水干、支流和湘江支流较平缓的地带,如资江沿岸的王家坪、塘口、小庙头和筱溪等处。溶蚀平原处在石灰岩山丘包围之中,零散分布县境各地。

新邵县岗地主要集中在县境南部和北端,面积约为198.06平方公里(2011年),占新邵县部面积的11.23%。其中低岗地大部属邵阳盆地范围,占县总面积的5.07%。高岗地散布各地,占县总面积的6.88%。

新邵县丘陵多分布于南部岗地和中部山地的过渡地带,面积为398.93平方公里(2011年),占新邵县面积的22.63%。

新邵县山地分布在县境东、中、西的偏北地带,面积为871.0256平方公里(2011年)。占新邵县总面积的49.41%,主要山脉有天龙山、大形山、板竹山、川岩山、金龙山、朗概山和龙山,海拔公里以上山峰136个,其中较大的31座,最高峰为龙山岳坪峰,海拔1513.6米。

大山

东部大山是大龙山(当地人俗称龙山,有湖南百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中部大山是金龙山,西部大山是天龙山(到新化县了)。

气候

新邵县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0℃,最高为1998年17.7℃,最低为1984年16.2℃。年平均总日照时数1480.5小时,日照百分率33%。以2003年最多,1688.3小时、日照百分率38%;1982年最少,1258.3小时、日照百分率28%。降水量属衡邵低值区边沿与梅城高值区之间。年平均总降水量1365.2毫米。自北向南递减,北部1500毫米,中部1350~1450毫米,南部1300毫米左右。年平均总蒸发量1201.6毫米。最多1978年达1385.4毫米,1982年只有1011.2毫米为最少。7月份以偏南风为主,其它各月以东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1.0米/秒。年平均总霜日数19天。年平均初霜期11月25日,终霜期2月26日。年平均无霜期271天,1980年多达304天,1986年只有237天。年平均降雪日数12天。1985年多达25天,1981年只有2天。年平均初雪期12月19日,终雪期2月25日。

新邵县气候特征:

(一)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长。

(二)4、5、6月多大雨,7、8月高温干旱。

(三)光热水资源较丰富,但干旱、洪涝、低温等灾害频繁,大风、冰雹、冰冻、雷击灾害也不少见。

(四)地形复杂,造成温度、降水、光照的地理差异明显。北部和南部因海拔低而气温偏高,中部因海拔高而气温偏低。降水量年度和季节差异很大,又因地形和海拔不同,差异更显著。据新邵县12个雨量点记录显示,潭溪、洪溪、大河滩、坪上等地的大雨、暴雨、雨日、雪日、年降水量等比其它地方明显偏多,以潭溪暴雨最多。最大年降水量是1994年坪上达2351毫米。最大月降水量是1995年6月龙溪铺达547毫米,该月降水量占该年降水量的36%。最大日降水量是1998年5月22日坪上达225.5毫米,占该年降水量的13%。日照,山脉南坡比北坡每天多0.5~2.0小时。

(五)近20年来冬季有偏暖趋势,在冰冻和严寒期(日平均气温≤0.0℃且连续≥5天)天气很少出现。20世纪60~80年代,冬季多有冰冻天气出现,1984年冰冻多达10天。90年代以来冰冻天气明显减少,1993~2005年的13年里只出现冰冻2天(高寒山区外)。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05年,新邵县土地总面积为1762.86平方公里,约合264.43万亩,减少1.52%。其中农耕地53.13万亩(含水田41.20万亩),占20.08%;后备耕地2.4万亩,占0.91%;园地6.19万亩,占2.34%;林地123.53万亩,占46.72%;草地8.16万亩,占3.09%;水域10.28万亩,占3.9%;难利用地15.03万亩,占5.68%;非农耕性占地45.71万亩,占17.28%。

矿产资源

2011年,新邵县金、钨、铅、锌、铜、镉、银、硫铁矿及石灰岩保有储量居湖南省第一,锑居第二。1995年境内蕴藏矿产资源总潜在价值达8899.67亿元,按年采千分之一计,年矿产值可达8.8亿元。至1995年县境共发现矿种33个,其中有色金属有金、银、铜、锑、铅、锌、镍、铬、钴、钨、钼、汞等;黑色金属有铁、锰、钒;能源矿产有无烟煤、半烟煤、烟煤、石煤;非金属矿有石灰石、花岗岩、白云石、硅石、重晶石、大理石、陶瓷土;化学工业矿有硫、磷、钾、砷、维尼龙石灰石等。新邵县有矿区(点)139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5处,矿点108处。有开发价值或前景的33处。

水资源

2011年,新邵县地表水资源总量13.7222亿立方米,其中县境地表径流量12.3017亿立方米,客水1.3877亿立方米,资水过境水机电提水量328.45万立方米。境内河流69条,属资水水系63条,流域面积1591.1平方公里,地表水总量11.11835亿立方米;湘江水系6条,流域面积171.9平方公里,地表水总量1.18335亿立方米。新邵县多年平均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7.0752万千瓦,其中资水干流12.188万千瓦,占71.4%;石马江1.9892万千瓦,占11.6%;龙口溪河0.7379万千瓦,占4.3%;麻溪河0.3517万千瓦,占2.1%;龙山河0.4199万千瓦,占2.5%;其它河流1.3884万千瓦,占8.1%。新邵县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11.448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67%。其中资水干流9.5万千瓦(筱溪电站7.5万千瓦,晒谷滩电站2万千瓦),石马江0.813万千瓦,麻溪河0.16万千瓦,龙山河0.1875万千瓦,龙口溪河0.653万千瓦,其它河流0.1345万千瓦。

动植物资源

2011年,新邵县植物资源有被子植物243科868种,含乔木86科336种,灌木50科147种,藤木19科41种,草本88科344种;裸子植物7科42种,主要有马尾松、黄山松、华山松、油松、雪松、黑松、杉木、柳杉、水杉、池杉、落羽杉、柏木、侧柏、云柏、罗汉松、三尖杉、银杏等;还有蕨类植物、菌类植物(蘑菇、草菇、平菇、金针菇、木耳、茯苓、灵芝等)以及苔藓、藻类等植物。新邵县自然植被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并有部分热带林成分。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植被垂直差异明显。除农业植被外,主要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竹林,灌丛,草丛8个群落类型,9个群系型,24个群丛。原始植被无存,分布上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被打乱,相互参杂,群落界限不很明显。

新邵县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野生动物资源生态分类属中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种类繁多。截至2011年,脊索动物中:哺乳类有7目18科33种。鸟类有12目29科66种。爬行类有3目10科84种。两栖类有2目7科。鱼类有7目16科89种。节肢动物中:昆虫有13目74科206种。蛛形类有16科32种。还有虾、蟹等甲壳类,蜈蚣、百足虫等多足类动物。环节动物中常见有蚯蚓、水蝗、山蝗等。软体动物有4目10科。主要有园田螺等10余种螺。园顶蚌、背瘤蛎蚌、背角无齿蚌、河蚬、湖蛛蚬、蜗牛、大蜗、蛞蝓等。

1. 人口

2018年末,新邵县公安户籍总户数为24万户,户籍总人口83.08万人。常住人口78.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91万人,乡村人口46.8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0.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公安登记出生人口7320人,出生率8.81‰;死亡人口5563人,死亡率6.7‰;自然增长率为2.11‰。

民族

截至2005年,新邵县民族25个,总人口739159人,其中汉族人口占99.75%。新邵县少数民族按人数多少排列为:回族865人,苗族528人,土家族281人,侗族179人,布依族69人,满族40人,傈僳族38人,壮族36人,彝族34人,土族32人,维吾尔族22人,藏族19人,水族15人,佤族12人,瑶族11人,朝鲜族9人,怒族7人,纳西族6人,哈尼族6人,白族5人,傣族、畲族、仫佬族各2人,黎族1人。

2. 面积

新邵县总面积1763平方公里

三、 经济发展

1. GDP及财政收入:

综合

初步核算,2018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45.26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14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52.68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64.44亿元,增长9.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8511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9.4:36.3:44.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8%、30.3%、56.9%。

2018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02635万元,比上年下降13.9%,其中税收收入80553万元,比上年增长12.4。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78.5%。其中:上划中央收入32096万元,增长14.3%;上划省级收入8074万元,增长15.7%;一般预算收入62465万元,下降25.7%。全年一般预算支出420384万元,同比下降9.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5458万元,比上年增长25.4%;农林水事务支出67215万元,比上年增长7.6%;社会保障支出80358万元,比上年下降2%;教育支出69751万元,比上年下降25.4%;科学技术支出799万元,比上年下降3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028万元,比上年下降84.3%;医疗卫生支出65201万元,比上年增长15.0%;节能环保支出4814万元,比上年下降38.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4055万元,比上年下降2.6%;住房保障支出15875万元,比上年下降38.1%;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支出746万元,比上年增长4.6%。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7.1%。

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扎实推进。投入资金603万元,新增城镇就业5103人;投入资金20011.07万元,完成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601.3公里;投入资金1585.16万元,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建设62.91公里;投入资金373.5万元,开展28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5个;投入资金17941万元,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2.51万人;投入资金730万元改造和完善行政村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投入资金9577.4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506户;投入资金53661万元,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3967套;投入资金15941万元,基本消除义务教育超大班额268个;投入资金292.86万元,完成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2万人;投入资金87.73万元,完成孕产妇产前免费筛查5206人;投入资金1091.7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5元;投入资金11677万元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救助水平。

2. 产业状况

农业和农村经济

2018年落实粮食种植面积 50.71千公顷,实现粮食总产30.29万吨,分别下降0.17 %、0.17%。油料种植面积7.36千公顷,油料总产量1.40万吨,分别增长5.95%、8.43%。水果总产量8.42万吨,下降0.55%。蔬菜种植面积11.93千公顷,增长7.38%,蔬菜总产量22.22万吨,增长5.45%。全年出栏肉猪81.52万头,下降0.17 %,出栏牛2.4万头,出栏羊7.15万头,分别增长8.11%、3.47%。全年肉类总产量6.88万吨,其中:猪肉产量5.91万吨,分别下降1.03%、1.95%。禽蛋产量2833吨,增长6.91%。水产品产量12672吨,比上年增长4.59%。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56家,其中:国家级及省级龙头企业5家。实现销售收入69.08亿元,实现利税4亿元。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0公顷。全县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面积3744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123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5430吨。

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9235处,水利工程投入资金2.32亿元,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72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平方公里。

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07万千瓦,农村用电量28783.03万千瓦时。

工业、建筑业

2018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4.39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长16.6%,重工业增长6.1%。

2018年12月底全县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为143家。规模工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4.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规模工业实现利税13.2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9.97亿元。规模工业产销良好,产品销售率98.4%。

全县建筑业增加值83835万元,增长6.7%。资质等级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700万元,增长10.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3万平方米,增长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4.6万平方米,增长10.9%。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工业投资40.8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3.01亿元,民生投资4.4亿元,生态投资0.3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1亿元。按产业分,第一产业14.41亿元,第二产业47.25亿万元,第三产业38.31亿元。

交通、邮电和旅游

2018年末全县公路里程2290公里。全县全社会货物周转量21.32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5.0%,旅客周转量8.17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5.0%。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0802万元;固定电话用户1.23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41.25万户。电话普及率为54.47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8.93万户。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7亿元。

国内贸易

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4.47亿元,增长20.7%。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69.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9%,乡村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住宿餐饮业1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招商引资、对外经济贸易

2018年实际利用内资17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9%。实际利用外资2812万美元。实际引进境内省外资金10385万元,其中,工业实际利用境内省外资金763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9.2%、68.8%。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7个。

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5208万美元,其中出口5190万美元,进口1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9.6%、118.3%、50%。

税收、金融

全县税收入库81367万元,比上年增长12.3%。按税收体制分:中央税32910万元,省级税8074万元,县级税40383万元。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1.08亿元,增长4.1%,其中,单位存款48.97亿元,下降6.2%;住户存款152.11亿元,增长7.9%;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8.05亿元,增长15.7%。其中:短期贷款25.33亿元,增长20.7%,中长期贷款70.27亿元,增长10.3%。

3.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

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6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座,放映农村公益电影7788场。县级电视台1个,有线电视台1个,有线电视用户14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广播人口覆盖率100%。

2018年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297所。其中:小学167所,特殊学校1所。年末在校学生11.77万人,其中在校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幼儿园分别为14977、27549、54552、1759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100%。各类民办学校72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15856人。

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8个,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全县卫生机构拥有4035张床位,卫生技术人员326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71人,注册护士1327人。

全县共有运动场26个。开展全面健身项目15项次,全面健身运动参加人数16万人。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150个。

2018年全县专利申请639件,授权专利380件,签订技术合同52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708万元。2018年,全县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62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8.94亿元,实现增加值22.01亿元。

人口、计划生育、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8年末全县公安户籍总户数为24万户,户籍总人口83.08万人。常住人口78.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91万人,乡村人口46.8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0.5%,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公安登记出生人口7320人,出生率8.81‰;死亡人口5563人,死亡率6.7‰;自然增长率为2.11‰。

2018年计划生育率88.88%。男女婴儿出生性别比110.9:100。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对象4490人,发放奖励扶助金431.04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241人,发放扶助金119.94万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72元,比上年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86元,增长8.7%。其中:工资性收入14925元,增长4.8%,经营净收入1245元,比上年增6%,财产性净收入1929,增长87.1%,转移净收入8487元,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87元,增长11.6%。其中:工资性收入4320元,增长10.6%,经营净收入2068元,比上年下降2.5%,财产净收入80元,增长2238%,转移净收入4719元,增长18.3%。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268元,实际比上年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792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食品烟酒支出5496元,比上年下降4.3%,衣着支出1276元,比上年增长30.6%,居住支出4208元,比上年增长57.8%,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110元,比上年增长60.3%,交通通信支出2073元,比上年增长97.9%,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863元,比上年增长23.5%。医疗保健支出1557元,比上年下降119.7%,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209元,比上年增长43.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2%。城镇居民人均拥有房屋面积43.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623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食品烟酒支出3282元,比上年增长1.5%,衣着支出469元,比上年增长20.6%,居住支出2369元,比上年增长11.5%,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521元,比上年增长21.9%,交通通信支出1026元,比上年下降35.6%,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407元,比上年增长7.4%。医疗保健支出1416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133元,比上年下降17.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9%。农村居民人均拥有房屋面积78.9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74.3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4.6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为4.2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为2.4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90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05万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552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城镇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290元,保障对象已达到6125人,全县城镇低保金共发放3145万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63元,全县农村共有15632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全年低保金共发放6345万元。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481万元,募集社会福利资金198.5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847.7万元。

资源与环境

人均水资源1721立方米,年降水量1240毫米。

新邵县地处湖南省第二成矿富集地带,矿藏资源极其丰富,是湖南省“有色金属之乡”。已发现的矿种33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2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15种,非金属矿产14种。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含续作项目)16个。

2018年,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起,死亡6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事故死亡3人;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起,死亡3人。

4. 招商引资

全年共争取到位各类资金16.58亿元;新引进项目96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6个;实现到位内资53.5亿元,利用外资3400万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增长11%。新储备重大前期项目85个;9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3.28亿元,其中24个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7.98亿元。

1.新邵经济开发区“一区四园”

湖南新邵经济开发区是邵阳市五个省级开发区之一,为综合开发区。目前,正在向省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申请拟调规扩区至18平方公里,形成以湘商产业园、农业科技产业园、塘口工业园和雀塘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格局的产业新城区。

湘商产业园选址在新邵经济开发区的大坪和石背垅工业组团内,四至范围为北至滨江南路,东达大陈路、南抵财兴路、西至振华路,即北临资江,东邻开发区已建成的大坪工业集中区,南与邵阳市北塔区接壤。共3.24平方公里。限一、二类工业,重点发展医疗健康、电子信息、机械、钢铝加工制造业等主导产业。

农业科技产业园规划于新邵经济开发区的大坪和石背垅工业组团内,北至云岭路,东至大陈路,南至桐子坪路,西至振华路,紧邻资江。该项目总用地面积107万m2,拟建建筑面积110万m2,总投资23亿元。主要包含科技大厦、交易中心、物流中心、综合办公楼、农产品加工、药材加工、花卉加工、仓库、生活服务区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可研编制、立项审批等前期工作,已向省、国家发改委申报专项建设基金项目,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

塘口工业园位于新邵经济开发区长塘(西片)工业组团内,规划面积为5.87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为北至资江及邵阳外环路,东到二广高速公路,南到新邵大道及X035,西至外围山体,依资江分为东西两个片区。园区产业以冶金化工业、特种造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以服装箱包产业、物流业及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为辅。

雀塘循环经济产业园位于雀塘镇,规划控制面积7.76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园艺场)。是邵阳市东部产业新城核心组团之一,是湖南省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试点基地,2013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产业园。共分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现代仓储物流、有色金属交易和综合配套服务四大功能板块。2015年6月,与A股上市公司启迪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邵阳雀塘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合作协议》,园区道路、电、供水、污水处理、天然气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一期建成标准厂房10万m²,正启动湘中亚一国际物流园建设。到2020年,产业园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产业人员达到1.5万人,力争打造成面向全国的特色循环经济产业园。

2.邵阳高铁新城

沪昆高铁邵阳段全长39.6公里,途经我县潭溪、坪上两镇,在坪上镇东岭村设邵阳北站,为地市级客运中间站。为进一步服务高铁,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倾力打造邵阳高铁新城,并由新邵县批准设立了邵阳高铁新城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邵阳高铁新城位于新邵县北部,毗邻冷水江市和涟源市,规划用地规模为12.42平方公里。北有娄新高速、湘黔铁路、沪昆高铁;东有安邵高速、邵坪高速、G207国道;西有S334省道;西南两侧均有“十二五”规划的高速公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高铁新城区资源丰富,水电气齐备,文化底蕴深厚,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为:商贸物流业发达、带动邵阳北部区域发展的服务之城;制造业先进、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之城;交通便捷、交通网络系统发达的枢纽之城;高尚居住、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是坪上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邵阳市的北大门。

5. 交通状况

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塘白旅游公路、县城至烂坝、黄家桥至高梓、白云铺至桃林公路全线通车,张家冲至罗桥、太芝庙至雀塘、大坝至清水公路建设加快推进;九头岩大桥、小庙头至石背垅公路完成前期工作,沙湾大桥、G207县城绕城线完成设计初稿;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141公里、安保工程90公里、危桥改造21座;完成贫困村公路建设168公里,率先全市启动并完成自然村通水泥路安保工程150公里。

2018年末,新邵县公路里程2290公里。全县全社会货物周转量21.32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5.0%,旅客周转量8.17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5.0%。

1.铁路。东西走向的沪昆高铁邵阳北站设站我县坪上镇,南北走向的呼南高铁即将动工,“一纵一横”两条高铁大动脉有望在我县境内交汇而过。怀邵衡、长娄邵城际高铁连南接北和承东启西,新邵县城距邵阳南站仅12公里。湘黔铁路跨县而过,在境内设有石泉货运车站;洛湛铁路邵阳北火车货运车站毗邻我县雀塘循环经济产业园。

2.公路。沪昆、二广、邵坪、衡邵、娄新5条高速在县内及周边设有落地互通9个、连接线5条。9条国省干道连接成网。

3.航运。资江自南向北贯穿县境54公里,直达洞庭湖。

四、风景名胜

白水洞景区

白水洞景区位于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村,距县城酿溪镇12公里,区域以白水洞村为主体,包含洞口村、岱山林场部分土地,总面积11.90平方

公里。精彩景点有:白龙洞、吸潮岩、简氏节孝坊、卓笔峰、武士崖、飞虹瀑布、银涛峡、水帘洞瀑布、罗山洞水库、七仙瀑布、雷公山等。

白云岩景区

白云岩景区坐落在新邵县巨口铺镇白云铺村,距S217两公里,始建于南宋宝佑年间,续建于明清。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全国各地前来拜佛祈福的香客络绎不绝。白云岩古建筑群由妙音寺、毗庐寺、牧云寺、关龙亭、会仙桥等组成。

百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百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新邵县东北部,距邵阳市50公里,其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5公里,号称“百里龙山”,历史上药圣唐朝孙思邈和御医申泰芝曾在此采药炼丹,留有“药王殿”和“炼丹池”古迹,故“百里龙山”又称“药山”。龙山主峰岳平云顶海拔1513.6米,比南岳衡山祝融峰还高223.6米,为宝庆十二景之一。境内有人文景观8处,自然景区37处。包括有数百年历史的香枫、银杏、摇钱树,壮观的天然瀑布、峡谷、溶洞,数百年历史的风情山寨和工农运动的革命遗址等。

资江风光带

资江是新邵的母亲河,干流由南向北贯穿全境,途经县城及酿溪、新田铺、严塘、大新、坪上等5个镇乡,流程54.5公里。境内的资江素有“小三峡”之称,沿途景点有赛双清、将军石、护江石林、石门献翠、清溪滩、铜柱滩、水洞岩、岩鹰石、金猴迎客、海豹出江、蛇形山、骆驼峰。

五、荣誉称号

2020年3月,入选2020中国青年乐业百佳县市。

六、联系方式

县委书记:阳晓华 县长:陈历贤

县政府电话:0739-3606418 ;传真:0739-3602096 ;

电子邮箱:xinshao_zwgk@sina.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