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小镇
  • 项目
  • 企业
首页 > 特色小镇 > 县级行政单位 > 杜集区

杜集区

杜集区

杜集区隶属于安徽省淮北市,政府驻地为淮北市杜集区开渠西路58号。

一、 行政区划

杜集区隶属于安徽省淮北市,位于淮北市东北部,介于北纬33°58′~34°18′与东经116°41′~116°58′之间,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的徐(州)、淮(北)两市结合部,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截至2018年,总面积230.2平方千米,辖2个街道、3个镇。总人口34.2万人。

二、 自然地理

(1)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杜集区位于安徽省淮北市东部,介于北纬33°58′~34°18′与东经116°41′~116°58′之间,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的徐(州)、淮(北)两市结合部,东西部与宿州市萧县接壤,北部与江苏铜山区、南部与相山区相邻,总面积230.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杜集区境除东、西分布着30多个由寒武奥陶系列组成的山峰外,其余均为平原,地势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为1/8800,西部相山,主峰海拔342.8米,东部楼顶山,主峰海拔288.2米,中部平原占全区面积的86.8%。

气候

杜集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气温14.8℃,其中:1月平均气温-0.2℃,极端最低气温-21.3℃(1969年2月5日);7月平均气温27.4℃,极端最高气温41.5℃(1972年6月1日);年均日照时数2277小时,生长期年均310天,无霜期年均202天,年均降水量823.4毫米,年极端最大降水量1441.4毫米(1963年);全年主导风是东南风,夏季多西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水文

杜集区境内河流多为南北走向,形成龙河、岱河、闸河3个水系,

总长164千米。水域面积1.58平方千米,河流年均径流总量为0.45亿立方米。因采煤塌陷形成的湖泊21处,平均水深2.4米。

(2)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截至2018年,杜集区有煤、铁、高岭土、耐火粘土、白云岩、大理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20余种。煤炭资源尤为突出,以焦煤、肥煤、气煤为主,年产量1200万吨,已探明原煤储量约21亿吨,石灰石储量2.9亿吨,水泥炭岩2.5亿吨,铁矿石1900万吨。

杜集区是闸河煤田的主产区,截至2014年,有6对国有大型煤矿、4对地方煤矿,境内有煤、铁、高岭土、石灰石等矿产资源20余种。截至2018年,有煤、铜、铁、高岭土、煤层气、石灰石等13种矿藏。

三、 经济发展

综合

初步核算,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0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9.7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0.4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2∶61.3∶31.5调整为6.8:59.0:34.2。

第一产业

截至2018年,杜集区新建4000亩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片,投资440万元实施小型水利改造提升工程,粮食总产4.6万吨。高岳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建成水果、蔬菜等标准化生产基地14个,金西域生态休闲农业项目成为全省唯一纳入国家首批农业领域PPP项目。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500亩,总数达6.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67%;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3家,总数达159家;新增家庭农场9家,总数达121家。段园葡萄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段园葡萄采摘节入选全省十佳特色农业节庆活动。

2018年,农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887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7年增长1.5%。其中,农业产值70164万元,增长2.1%;林业产值2797万元,下降33.8%;畜牧业产值37544万元,增长8.4%;渔业产值15494万元,下降6.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15万元,增长9.0%。2018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0.18万亩,产量7.3万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0.6万亩,产量4.8万吨;油料面积0.6万亩,产量0.1万吨;园林水果面积2.6万亩,产量4.3万吨;蔬菜面积4.1万亩,产量12.1万吨。2018年末,全区猪存栏2万头,比2017年下降17.1%,猪出栏6万头,比2017年下降0.7%;年末家禽存栏140万只,比2017年增长3.6%,家禽出栏473.2万只,比2017年下降0.9%;肉类总产量1.5万吨,比2017年增长0.7%; 水产品总产量1.0万吨,比2017年下降3.0%;禽蛋产量1.0万吨,比2017年增长2.5%。2018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88113千瓦(农用三轮、低速货汽指标不统计),比2017年增长0.7%;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430台,比2017年增长3.2% ;农用拖拉机2812台,增长0.1%。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3.5千公顷,机播面积13.81千公顷,机收面积13.17千公顷。全年农药使用量165.7吨,化肥使用量(折纯量)2772吨。

第二产业

2018年,全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全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下降0.3%;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比2017年同期下降6个百分点;1-12月份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67%,比2017年同期增长0.10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设备及机械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工业总产值分别同比增长2.2%、13.3%、3.0%。从产品产量看,商品混凝土产量为138.0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2%,棉纱、棉布产量分别为2.3万吨、1631万米,同比分别下降16.0%、35.5%。

第三产业

2018年,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限额以上商贸单位实现零售额5.5亿元,同比增长12.9%。从消费形态看,实现餐饮收入5.3亿元,同比增长9.1%,实现商品零售额33.3亿元,同比增长12.4%。从销售单位所在地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31.8亿元,同比增长11.4%,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9亿元,同比增长14.3%。

财政

2018年全区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7.6亿元,同比增长20.8%,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8.8%。全区累计完成财政支出14.8亿元,同比增长25.9%。

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74元,同比增长10.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71元,同比增长8.0 %,从四大收入看,工资性收入21794元,同比增长27.8%,经营净收入311元,同比下降95.1%,财产净收入730元,同比增长8.6%,转移净收入8036元,同比增长79.4%。

招商引资

2018年,杜集区在插柳成荫上求突破。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给政策、腾空间、搭平台,打造淮北(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园,全面承接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产业转移。成功举办杜集·徐州经济合作恳谈会,通域钢构、中清环保、海兰特健康设备、义隆钢构、恒和机械等20余家徐州企业签约或意向落户我区。

在筑巢引凤上求突破。开发区实现“去筹转正”,跻身省级开发区。加快开发区二期建设,完善道路、供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园区吸纳力和承载力。总投资14亿元的标准化厂房完成规划设计和土地征收,山河大道建成通车,开端路开工建设,开发路、纬二路、纬三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届时将新增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山河大道、青春路两侧近1000亩土地征收工作即将完成,扩区建设拉开序幕。开发区雨污管网实现全覆盖,并与市政管网互连互通,解决50余家企业污水排放问题。

在腾笼换鸟上求突破。通过环保、安全、税收等关键要素,建立倒逼机制,全年累计盘活僵尸企业25家,清理低效闲置土地1362亩、厂房27万平方米,为新动能孕育腾出了成长空间。安徽矿机成功收购皓宸机电,二十二冶集团成功收购金海商贸,世纪京美家居成功收购锦昌工贸,通域钢构租赁山河矿装3.7万平方米厂房,溪源环保租赁新起点8200平方米厂房,苏龙挂车顺利进驻皖矿机电,吸引安上环保装备、福本机械等26个项目入驻。

四、 交通运输

杜集区北靠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东临京沪大动脉,徐阜铁路;西接京九大通道。连(连云港)—霍(霍尔果斯)高速、京(北京)—福(福州)高速交汇于此,徐阜铁路和311国道在这里交汇,距离徐州观音机场60公里。铁路、公路和航空组成立体交通网。高铁淮北北站位于杜集区坡里村,距市区约12公里,于2017年12月28日正式运营。

五、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截至到2011年,杜集区先后建成1个国家二级文化馆、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7个农家书屋、40个村(居)有线电视“村村通”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全民健身活动工作连续两年获得省级先进。

截至到2012年,杜集区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3个、农家书屋47个,广播电视“村村通”20个。《杜集区志》印刷出版。

截至到2013年,杜集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优秀文化进万家”荣获省“江淮群星奖”,杜集腰鼓由乡土“小盆景”成长为全市乃至全省乡村文化的“大风景”,荣获全省第二届社区文艺调演一等奖。

截至到2017年,杜集区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站1座。2016年,区图书馆全年办证1368个,全年共接待读者110005人次;读者流通借阅图书123400余册次。农家书屋更新图书9000余册,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天。“送戏进村”演出36场,电影放映385场。在全国第四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中,我区文化馆成功定级为“国家文化馆二级馆”;在全国第六次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我区图书馆成功定级为“国家图书馆二级馆”。

2018年,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三级馆。全年接待读者2.2万人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10余场,群众文化活动50场次,各类艺术培训辅导58班次,培训基层文化骨干、文艺爱好者500人次。区文化馆各分馆在每个村(社区)举办60余场文艺演出,民生工程“送戏进村”完成36场,农村电影放映完成360场,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完成30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进校园38场次。全年共进行文化市场巡查20余次,检查经营单位100余家次。杜集区凭借千人腰鼓表演蝉联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8年-2020年)。段园葡萄小镇景区新建小型车位200个,大型停车位100个,建旅游厕所11处;以段园葡萄文化为设计主题的葡萄汽车挂件,获得省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大赛银奖。

教育事业

截至2013年,杜集区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72所,其中小学5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初中14所,完全中学1所,职高1所,在校生26087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在编在岗教职工2576人,幼儿园18所(其中民办8所)。

截至到2011年,杜集区累计加固校舍8.3万平方米。

截至到2012年,杜集区积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9所公办中心幼儿园、21个留守儿童之家建设。

截至到2017年,杜集区有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招生105人,在校生710人,毕业生377人。有普通中学22所,其中高中3所,全年招生1059人,在校生2993人,毕业生1357人,初中19所,全年招生2133人,在校生5994人,毕业生1995人。小学44所,招生2878人,在校生16161人,毕业生2369人。幼儿园32所,招生4403人,在校生10321人,毕业生455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截至2018年末,全区有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招生138人,在校生475人,毕业生368人。有普通中学22所,其中高中3所,全年招生1077人,在校生3292人,毕业生733人;初中19所,全年招生2271人,在校生6392人,毕业生1895人。小学39所,招生2827人,在校生16577人,毕业生2238人。幼儿园32所,招生4185人,在校生9083人,毕业生4848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科技发展

截至到2011年,杜集区累计专利申请量达300件,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市级技术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5家。

截至到2017年,杜集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5家,新增4家。全年全区发明专利申请量331件,授权25件。2017年,安徽省高端矿山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省级试点。淮北市大庄葡萄博物馆获批安徽省科普示范基地。

截至2018年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 14家, 全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3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7106万元,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34家,发明专利申请量517件,发明专利授权量30件,发明专利有效量15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35%。

医疗卫生

截至2013年,杜集区有9所医疗机构:杜集区人民医院、高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杜集区朔里镇卫生院、淮北市沈庄医院、杜集区朔里镇坡里卫生院、石台镇卫生院、淮北市杜集区段园镇卫生院、淮北市杜集区段园镇牛眠卫生院、段园镇大庄村、淮北市张庄医院。

2011年,杜集区实现免疫规划疫苗原“五苗”接种率90%以上,新增疫苗接种率80%以上的目标。

截至2017年,杜集区新农合参合11.24万人,参合率高达152.9%,新农合参合率连续十年居全市第一。年内,全区参合农民门诊统筹补偿人次103218人次,门诊补偿金额521.8万元;住院人数26739人次,住院总费用12427.83万元,住院补偿金额6155.09万元。截至年底,全区已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27.35万份。65岁以上老年人规范化管理人数36226人,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32938人。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7541人。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卫生监督协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

2018年,全年全区新农合参合人数11.3655万人,参合率高达154.6%。2018年,为优抚对象、五保户、农村低保户、贫困人口、村干部及计生贫困人口共4351人,代缴资金78.31万元;参合居民门诊报补105878人次,报补资金755.56万元;住院报补27792人次,报补资金6927.05万元;大病保险补偿141人次,报补资金43.03万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5144万人,有偿签约2.0923万人,其中高血压病人签约0.8958万人,糖尿病人签约0.3593万人;各预防接种门诊完成免疫规划建卡2581人,接种人数17601人,63999针剂次;婚姻登记5564例,免费婚检5560例,婚检率99.92%,疾病检出人数556例,疾病检查率10%;贫困人口就诊5572人次,其中“180”补偿795人次,补偿资金8.15万元,政府兜底76人次,报补5.26万元;共完成改厕6038户,完成率高达109.78%,其中每户区财政补贴800元。

社会保障

截至到2011年,杜集区累计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参保规模分别达到 3.5万人、3.2万人、3.2万人、1.2万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8亿元。

截至2014年,杜集区全年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8476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5万余人。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95张,总数达到2141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30人,城镇新增就业104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发放“老字号”群体生活补助207.8万元。

截至2017年,杜集区城镇职工“五险”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788人、7496人、8464人、7963人、7723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5825人,其中16-59周岁参保缴费人数35722人,缴费金额共735.61万元,60周岁以上享受待遇发放30103人,累计发放金额2734.8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完成参保人数83728人。“八老”(老村干部、老民师、老兽医、老拖拉机手、老农民技术员、老公路农民代表工、老村医、老放映员)1508人享受待遇,发放金额372万。

2018年,全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9602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2899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人员32098人,领取待遇人数31693人,人均待遇水平260.25元。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8489人,享受待遇17416人。开展养老保险基金清算工作,调整在职人员2018年缴费基数,涉及全区109家参保单位5637人。帮助550余名农民工协调发放工资1200余万元。

基础建设

截至到2011年,杜集区实施25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6亿元,其中区级配套3351万元,惠及全区35万人民,有效解决了6.9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础设施覆盖面积达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

截至2014年,杜集区全年投入3.8亿元实施26项民生工程。段园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建成运营,解决了1.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2017年,因地制宜编制了《杜集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规划(2017-2030)年》规划。年内,分别实施了投资1.7亿元的杜集片区污水转输工程、投资426万元的杜集区开发区污水管网工程、投资390万元的段园工业集中区污水管网工程,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5.81公里,5个项目,已完成交竣工验收全部建成通车;完成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大修1.6公里。

2018年,杜集区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4个,2018年已完工并组织入住项目2个。全年开工棚户区改造11822套(户),完成率100.67%,超额完成淮北市2018年棚户区改造工作目标任务。2016年实施的6个“限房价、竞地价”项目,年内已完工,已具备分配条件的1个,已交付的1个。2017年的6个“限房价、竞地价”项目,第一批3个棚改地块、第二批2个棚改地块、第三批1个棚改地块已完成成交。2018年农村道路畅通工程计划9.716公里,共8个建设项目,已完工。2018年养护提升工程计划10.35公里,已完工。我区今年(2019年)已建立区、镇(街道)、村三级体系的路长制工作。2019年农村道路扩面延伸工程93公里计划任务,目前已具备开工条件。全区已将超限超载率控制在1%以下。

六、 历史文化

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流行于苏、皖北部边界以内,至宿州、浍河以北这一较小区域,是极具风格的稀有剧种之一。淮北花鼓戏源于明初,50年代初期,淮北及丰、沛、萧、砀地区的民间花鼓班达百余家。淮北花鼓戏主要曲调有宿州调、浍北调、口子调平板、寒板等;舞蹈为“压花场”和“大小武场”两种,有文有武;说唱和咏唱融于一体;角色行当齐全,剧目丰富,计170余出,其中大戏110出,小戏60余出,另有段子72篇。淮北花鼓戏的唱腔哀婉缠绵,低徊流转,尤其“寒调”具有代表性,唱来如泣如诉,如哀如叹,别具一格,极富个性。淮北花鼓戏的舞台表演较完整保留了传统戏曲“虚拟表演”的原始状态,所有情景纯用虚拟手法表现,男女演员可互扮各种角色行当。“花鼓大花场”是淮北花鼓戏最具特色的“绝活儿”。表现形式为男角背花鼓(称“鼓架子”)。在“盘鼓”和“八句子”中展现丰富多彩的舞姿。女角头扎绣球,手舞长绸,脚绑特制木垫,表演技术难度高,演员需有深厚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在淮北花鼓戏的发展史上,曾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临涣酱培包瓜制作工艺

清光绪初年(1875年),南京人潘孝武父子来临涣集开设“元昌斋”酱园店,制成酱培包瓜这种独特酱菜。潘孝武父子初到临涣,就发现当地的女儿瓜很有开发价值,经过一番揣摩试制,酱培包瓜终于面世。它以香、脆、嫩以及酱味浓郁等独特风味而闻名。清末有诗人题诗赞日:“瓜风送香气,蜂蝶乱飞云,食之包瓜后,忘却故乡人。”包瓜原名女儿瓜,其种系是由2000多年前相传下来。包瓜的种植十分讲究。择其特定的土壤,仅施以农家肥和草木灰,春季播种,农历7月采摘,鲜瓜华润丰满,呈青黄色。酿造包瓜所用鲜瓜每个500克,呈鼓形,青黄色,滑润丰满。随采摘随加工,不过夜,以保持瓜的鲜度和脆嫩。制作时将鲜瓜切盖去瓤,入缸初腌,日晒夜露30余天后复酱(一层瓜一层甜酱),培40天后制作成琥珀色的瓜壳待用。然后将加工好的酱杏仁、酱花生仁、酱黄瓜、酱品兰、酱苔、酱生姜、酱培瓜、咸豆角、石花菜、陈皮等10余种优质酱菜配料切碎调配,装入酱培成熟的瓜壳内,盖上瓜盖。捆扎仍为原鲜瓜形,故名包瓜。成品包瓜瓜型似鼓,色泽光亮,脆嫩清香,入口清爽,咸甜适度,酱味浓郁,南北皆宜。临涣酱培包瓜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糖类和矿物质,是纯天然食品。1981年在杭州举行的华东地区调味品协作会上,铚城牌培包瓜当选最佳产品。1985年被国家评为最佳调味食品,包瓜产品远销海内外。

七、 风景名胜

朔西湖景区

朔西湖位于杜集区朔里镇境内,由于多年来的采煤沉陷,朔里镇域中心形成近万亩塌陷大水面即为朔西湖。

朔西湖天然生态良好,水面广阔,水面南靠市北外环路,西接高铁核心区,东依朔里小城镇,淮北高铁站近在咫尺,距离202省道3公里,距离连霍高速入口15分钟车程,距离淮北市主城区20分钟车程,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位置绝佳,开发潜力很大。

南山景区

南山景区位于东山旅游规划区的中心位置,有1.2万亩石质山造林,3000亩寿桃核桃果园山场,6000余亩杏、桃等杂果园,还有1300余年的古“唐槐”、抱元洞、汉化石、清代郑氏古民居等遗址。2015年南山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淮北东湖湿地公园

东湖湿地公园位于淮北市人民路以北、淮海东路以南、龙山路以东

、新湖路以西,治理总面积约697.74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90公顷。公园内植物共一百余科,已发现湿地植物就达三十六科、七十四种,各类候鸟二十多种,水生鱼类十八种以及各种鼠、兔、草兔、黄鼠等湿地兽类,每年都有大量候鸟迁徙、栖息。

2005年,东湖湿地公园被定为全国十大湿地公园之一。2008年东湖公园被列入国家矿山公园东湖文化雕塑园区,14幅雕塑作品于2009年完工。2009年,东湖公园被列为市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2010年,东湖公园被批准为2A级旅游景区。

2018年,淮北市第五届段园葡萄采摘节8月8日在杜集区段园镇大庄村开幕。段园“葡萄小镇”经相关部门验收,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游深受市民青睐。

2018年,高岳现代农业示范园获批国家3A级景区,加快了“大田园”向“大游园”的华丽转身。

八、 地方特产

段园葡萄

段园葡萄是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段园镇的特产。段园镇种植葡萄历史悠久,拥有巨峰、藤稔、京亚、乍娜等多个品种,面积已达2万余亩,年产葡萄6000万斤。

杜集区段园镇地处黄淮大平原,属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特别适宜林果种植。其中,大庄葡萄栽植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素有“大庄葡萄砀山梨”之说,整个葡萄基地占地2万余亩,是一个以千家万户为基础、国内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葡萄种植园区之一,年产量6000余万斤,在品种上、质量上、经济效益上闻名全国,果品汁多味甜,备受客商的青睐,葡萄种植成为段园镇的支柱产业。2002年注册了“大庄牌”葡萄商标,先后获得“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全国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荣誉称号,并通过绿色食品检测,葡萄产品畅销上海、广东等全国10多个省市,成为段园镇、杜集区乃至淮北市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的一张金色名片。

淮北石榴

石榴:性味甘、酸涩、温,具有杀虫、收敛、涩肠、止痢等功效。石榴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C含量比苹果、梨要高出一二倍。针状枝,叶呈倒卵形或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多为橙色,亦有黄色和白色。浆果近球形,秋季成熟。外种皮肉质半透明,多汁;内种皮革质。

培乳肉

据地方史料记载,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时,总前委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同志的领导下,面临复杂的形势,当时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就设在临涣小李家一座小茅草屋里。为了革命的胜利,老百姓们心疼首长们的辛劳,便把自家最好的饭菜送到了总前委。当时首长们的餐桌上就有一道临涣特色菜———培乳肉。刘伯承将军一吃就喜欢上了,只见他嘴里吃一块,手中的筷子夹一块,眼睛还盯着盘子里的一块。这时刘伯承心有所悟,一下子就联系到了刚才研究的作战计划上,于是提出了“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作战方案。“吃一个”,就是先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夹一个”,就是把杜聿明集团紧紧包围住,不让他逃掉;“看一个”,就是对于蚌埠方向前来增援的敌人严密监视,堵住其进攻。

九、 荣誉称号

2017年获得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十、 联系方式

区委书记:姜颖

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梁龙义

办公电话:0561-3091470

办公邮箱:dzb2126@126.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