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都区
- 所属地区 河南省安阳市
- 政府电话 0372-3995932
- 人口(万人) 71
- 面积(平方公里) 687
- 统计年度 2018
- GDP(亿元) 332.17
-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18.25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3.60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1.90
- 特色产业 殷都区是安阳市的重要工业区,以冶金、电力、煤炭、化工、机械、纺织、轻工等为主导。 [5] 辖区内有中国500强工业企业之一——安阳钢铁集团,华北电网骨干企业——大唐安阳电厂
- 特色文化 吴道子传说
殷都区隶属河南省安阳市
一、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3年,铁西区撤销,原铁西区辖铁西路、清风、梅园庄、电厂路、水冶、李珍6个街道;原北关区所辖纱厂路街道;原郊区的西郊乡,原北郊乡的三家庄、大司空、西大姓、前皇甫、后皇甫、皇甫屯、杜小屯、大碾屯、郭王度、武官、侯庄、小营、秋口、双塔、东大姓、西司空、枯河17个村,原东郊乡的任家庄划归殷都区;
2003年,先后成立了北蒙街道办事处和相台街道办事处。
2016年11月,安阳市调整部分区域管理范围和管理体制:殷都区代管安阳县水冶镇(含蒋村镇)、铜冶镇、曲沟镇、洪河屯乡、伦掌镇、都里镇、磊口乡、许家沟乡、安丰乡。
区划详情
殷都区
截至2019年4月,殷都区辖10个乡镇、9个街道、298个行政村、46个社区。
二、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殷都区位于安阳市市区西北部,地理坐标在东经113°37´~114°58´,北纬35°12´~36°22´。[11]东与文峰区、北关区为邻,西、北与安阳县接壤,南与龙安区相连。该区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区域,北距邯郸市约70公里,西距长治市约180公里,南距郑州约200公里,东距聊城约130公里。
殷都区行政区域东西宽约10公里,南北长约8.5公里,总面积69.5平方公里,占安阳市区行政辖区面积543.6平方公里的12.8%,占全市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的0.9%。
地质
殷都区位于太行山波状复背斜东翼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其地层属华北地台沉积类型,西部是石碳二迭系地层的剥蚀丘陵地貌和剥蚀——堆积丘陵地貌。地层由太行山东去依次出露为:奥
殷都区
陶系(O)、石炭系(C)、二迭系(P)、第三系(R)、第四系(Q)。大多区域为第四系覆盖,主要由亚砂土、亚粘土及碎石组成;其成因类型较复杂,有冲积、洪积、坡积、残积等。厚度变化不大,一般在50~70米,最大厚度近100米。
殷都区位于汤阴地堑北端的汤西断裂与安阳断裂的交汇处,汤西断裂(青羊口断裂)南起黄河北岸,经新乡、安阳向邯郸以北延伸,倾向东,长约90公里。安阳断裂西起林县姚村,经林县河顺、安阳县许家沟向安阳以东延伸,走向近东西,倾向北,长约55公里,东西横境而过。
地貌
殷都区地处太行山东麓,地势西高而向东缓降。境内矿窟山位于区西北隅,其主峰海拔416.1米;九龙山位于区西南,主峰海拔314米;除李珍、水冶两个街道办事处辖区为丘陵地带外,其余为冲积洪积平原。其平原部分系山前洪积扇的一部分,绝对高程80~100米,坡度2~2.81‰,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面积约18平方公里。
气候
殷都区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量集中,冬长春早;冬季盛行北风及东北风,夏季以南风、东南风为主。
水文
殷都区年均接纳的自然水约为4128.8万立方米,年均经流量为808万立方米。过境水主要有万金渠、胜利渠、洹河等客水,过境水总量约为6389万立方米;利用量约1328万立方米。殷都区地下水水层厚度20米-30米,单井出水量可达3000—5000立方米/日。
土壤
殷都区属洪冲积平原。由于北侧受洹河泛滥之影响,故只具有冲积土一种土壤。土壤质地分布,呈南北土壤质地轻,中间土壤质地重格胃。全区土壤属潮土土类,具有典型的褐土化亚类的特征。
三、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
殷都区地处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四省交界区域,京广铁路、107国道纵贯南北,横穿辖区的安李铁路、安林公路直通林州和山西长治,安阳市长途西客站位于
经济
2019年上半年,殷都区面对复杂的发展形势,紧紧围绕“13441”发展思路,以“抓转型、促提升、重民生、谋发展”为抓手,积极应对、加强研判、精准施策、跟踪问效,实现了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今年以来,殷都区面对各种不利因素和困难,突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筑牢财税征收底线,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强化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上半年,全区GDP完成155.07亿元,同比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0.1亿元,同比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76亿元,同比增长1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5.6亿元,同比增长9.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3亿元,同比增长10.7%。
在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殷都区还紧盯各类民生改善任务,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积极推进教育发展,不断加大西部乡村薄弱学校投入力度,44个建设项目9个完工、11个正在施工、24个正在完善前期手续;新建学校4所,增加132个班级、6480个学位;殷都高中与市正一中学合作办学达成协议;加大山区教学点帮扶力度,开展了城区学校和乡村学校一帮一结对活动。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医共体建设,以“三医联动”为突破点,以医保打包支付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着力强基层、建机制、促健康,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获得提升,分级诊疗、合理治疗和有序就医新秩序正在建立。此外,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放管服”改革等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
2010年殷都区完成生产总值46.5亿元,年均增长17.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8亿元。[1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8:41.4:54.8调整为2010年的2.4:42.4:55.2。
2013年,殷都区生产总值达到50.2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5.7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2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3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75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10%。
2017年,殷都区地区生产总值302亿元,增长6.5%;三产增加值113亿元,增长8%;工业增加值202亿元,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393亿元,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5亿元,增长1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亿元,增长26%。
2018年,殷都区地区生产总值332.17亿元,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4.4亿元,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4亿元,增长9.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5亿元,增长43.65%。
2018年,殷都区民生支出10.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5.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14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78元,增长6.5%。
第一产业
2010年粮食总产量为28628吨,比2005年增长13.7%。农业增加值完成11164万元,年均增长5.6%。
第二产业
殷都区是安阳市的重要工业区,以冶金、电力、煤炭、化工、机械、纺织、轻工等为主导。[5]辖区内有中国500强工业企业之一——安阳钢铁集团,华北电网骨干企业——大唐安阳电厂。
2006-2010年,殷都区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了钢铁、能源、物流、文化等四个专业园区。钢铁产业形成除焦化外球团、烧结、炼铁、炼钢、轧钢、钢材深加工一系列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至2010年殷都区工业增加值实现113762万元,是2005年的2.97倍;五年平均增长28.4%。
2010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分别达到11.4亿元和3388万元,以钢铁深加工和新能源产业为主导工业经济不断壮大。
第三产业
2006-2010年,殷都区第三产业在工业主导下,商务贸易、现代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同步发展,形成了楼宇经济、物流经济、地产经济、园区经济等四大经济主体。2010年殷都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6741万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14.5%,超安阳市定的目标1.5个百分点,居安阳市四区第一。
四、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殷都区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安阳遂为殷商国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率诸侯之师,与商纣王战于牧野(今淇县西南),纣王兵败自焚,殷亡。周灭殷后,分畿内地为邶、鄘、卫3国,安阳隶属卫。魏文侯七年(前440年),建都于邺,以西门豹为邺令,安阳为都畿之地。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称东阳。
战国时,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克“宁新中邑”,改“宁新中邑”为安阳,安阳之名始见史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行郡县制,始置安阳县,隶属邯郸郡。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邺,安阳均为属地。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发兵讨杨坚兵败自杀,杨坚下令焚毁邺城,并徙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及邺民于邺南40里之安阳城,安阳城遂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
隋大业元年(605年),废相州,存魏郡,治安阳,领11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改魏郡为相州,领8县。
宋初,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节度。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彰德升为府,领5县。
明、清亦称彰德府,领6县1州(磁州)。
民国初,沿清制。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国民政府在省下设区,安阳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领11县,直到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为止。
1949年,为安阳县第八区。
1949年8月1日,成立平原省,安阳为省辖市。
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划为河南省,仍为省辖市。
1955年,属安阳县第五区。
1959年,属安阳市东风公社。
1962年,属安阳市西郊区。
1969年7月,为安阳市西郊公社。
1972年,以前无铁西区建制,铁西区范围曾先后属安阳县、郊区和文峰区。
1972年6月,铁西区开始筹建。
1972年8月,设立铁西区。
1974年1月,铁西区正式成立。
2002年12月28日,国务院(国函〔2002〕123号)批复同意调整安阳市部分行政区域:撤销安阳市铁西区、郊区,设立安阳市殷都区、龙安区。
2003年2月,撤销铁西区、郊区,设立殷都区、龙安区。
五、风景名胜
殷墟
殷墟遗址,位于殷都区小屯一带,横跨洹河两岸。古称“北蒙”,又名“殷虚”,甲骨卜辞中称为“大邑商”、“天邑
殷墟
商”、“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1961年3月,殷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殷墟在由国内48家文物考古机构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被高票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33项世界遗产。2010年10月9日,殷墟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我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2010年12月10日,殷墟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6][24]
韩琦墓
北宋三朝宰相韩琦墓地,位于殷都区皇甫屯村西,其墓志是中国发现的宋代最大的墓志。
广益纱厂旧址
工业遗产——安阳广益纱厂旧址,位于辖区豫北棉纺织有限公司内,为广东巡抚马丕瑶之子马吉森1901年投资兴建,是当时国内建厂较早、规模较大、设备较新的大型纺织工业企业之一。
此外,殷都区还有以现代高效农业果园为核心的北蒙林果生态观光园、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武官森林公园,以安钢集团、大唐电厂等以先进工艺为代表的工业旅游资源,以具有民国建筑风格的影视拍摄基地为代表的民居旅游资源。
六、荣誉称号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19年12月6日,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七、联系方式
殷都区委副书记、区长雷鸣
电话:0372-399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