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河区
- 所属地区 河南省信阳市
- 政府电话 (0376)6607521
- 人口(万人) 66.76
- 面积(平方公里) 1783
- 统计年度 2018
- GDP(亿元) 314
-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10.9
- 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万元) 2.49
- 特色产业 浉河区是中国名茶信阳毛尖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境内著名的“五云两潭一寨”是信阳毛尖的驰名产地。有国家级景区鸡公山、“豫南明珠”南湾湖等旅游胜地
- 特色文化 豫南花鼓戏、商城民歌、泼陂河狮舞、火绫子(商城杈伞舞)泼陂河旱船
浉河区隶属河南省信阳市
一、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初,浉河区下辖10个街道、5个镇、4个乡:老城街道、民权街道、车站街道、五里墩街道、五星街道、湖东街道、金牛山街道、双井街道、贤山街道、南湾街道、吴家店镇、东双河镇、李家寨镇、董家河镇、浉河港镇、游河乡、谭家河乡、柳林乡、十三里桥乡。
二、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浉河区呈西南高、东北低的缓倾地形,西部和南部分别是桐
柏山和大别山,东部、北部为淮河冲积形成的平原,最高海拔906米,最低海拔54米。
本区西部和南部由桐柏、大别山环抱,地势依次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最高处四望山海拔906.2米,最低处双井河寨,海拔不足70米。境内地形复杂,有山地、丘岗、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在区南、西和西南部,面积约105万亩,海拔高度500-1000米之间,相对高度300米以上,坡度一般在35度以上,多呈山高坡陡,基石裸露,沟谷深邃,山峦连绵之貌。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由于山体风化强烈,有相当厚的残积物积堆积物,是发展林业、牧业和立休农业的理想环境。
丘岗主要分布于山地东北、淮河以南,面积62万亩,海拔高度一般在200-350米之间,相对高度100米左右,坡度一般在30度以下,浉河区沿山地外围呈不连续的带状分布。是经济作物、稻、麦等粮食作物的主产区。
沿河平原主要分布在淮河、浉河两岸漫滩上。在区内淮河平原区主要分布在吴家店、游河、双井一带;浉河平原区主要在城区。地表物质为洪积冲积物,地势开阔平坦,地层深厚,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宜种多种农作物。
气候
浉河区地处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浉河区
具有冷暖适中,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天气多变的气候特征。境内四季平均温度为15.1℃。春季(3、4、5月)气温波动较大,阴雨偏多,季平均气温14.8℃,季平均降水292.2毫米;夏季(6、7、8月)天气炎热、降水集中,干旱、暴雨、水涝时有发生,夏季平均气温为26.6℃,季平均降水为598.4毫米,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季节。在夏季,若夏季风过强,本地就有可能干旱少雨,形成伏旱;若夏季风较弱,降水带会停留在江淮一带,造成本地降水偏多,暴雨成灾。
境内年平均气温为15.1℃,年平均地表温度为16.9℃,土层深10厘米以下的地温为16.6℃;全区年平均降水量1109.11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352.3毫米,比降水量多243.3毫米;全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年平均无霜期221天
浉河区境内平均太阳辐射量为117.72千卡/cm2;年平均日照为2172.9小时,平均日照率为49%;年平均积温为5490.4℃
区境风向变化具有规律性,一般夏季为偏南风,冬季为偏北风或北风。
全区气候灾害主要有雨涝、旱灾、连阴雨、冰雹、干热风暴,其中以雨涝和旱灾略为严重,平均3—4年一遇。
水文
本区属淮河流域。淮河从区北边流过,其支流浉河贯穿区境,区内主要河流有常流水河包括淮河、浉河、杜河、东双河、谭家河(大浉河)、飞沙河、小浉河、五道河、白沙河、游河、十三里河等15条,季节性河流包括有石河沟、吴寨河、双井河、黄湾河、洋河、谭庙河、老官河、五里沟、新申河、青龙河等,其他沟溪50余条。
地质
区内的地质构造发育以褶皱、断裂为主。
浉河区处于昆仑山与秦岭褶皱带东延部位、属昆仑秦岭地槽,亦称秦岭褶皱系,出露地层多为古老变质岩系,岩浆岩分布广泛。
区内历史上岩浆活动频繁,既有侵入岩,又有喷出岩。侵入岩主要有变质性基岩(分布在浉河港一带)、基性中性侵入岩(分布有柳林一带),超基性岩(分布在南湾、卧虎一带)、花岗岩(分布于柳林、李家寨、鸡公山一带)。喷出岩呈等轴状分布,比较零星,区内喷出岩多见于琵琶山、谭山包一带,以火山岩为主。
土地资源
浉河区国土面积1783平方公里。2007年末耕地总资源29427公顷,常用耕地17997公顷,山林面积约11万公顷,宜渔水面1.1万公顷,荒滩、荒水、荒塘面积约3000公顷。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水资源
浉河区水资源总量为14.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9358万立方米,人均168.6立方米,含量极为丰富的地区在浉河、淮河平原区。
矿产资源
浉河区探明的矿种31种,已开采的有8种。其中金属矿以铁、铜、铅、锌、钇等为主,非金属矿以蛇纹石矿、膨润土、萤石、大理石、白云岩、石墨矿、河砂等为主。
生物资源
浉河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动物资源,已查明的野生动物有260
浉河区
多种。其中野生经济动物有11科100多种,水生动物中鱼类就有50多种,水生飞禽10余种,两栖动物近10种,受国家、省重点保护的动物近20种。区内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已查明的有维管束植物185科、746属近2000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29种。其中淀粉植物80余种、油料植物70多种,用材树木300种,果类植物50余种,纤维及编织植物100多种,饮料植物10余种,蔬菜植物70余种,绿肥饲草植物30余种,花卉植物100多种,药用植物1400多种。
三、经济发展
2018年全区生产总值3140868万元,同比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5868万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098198万元,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1706802万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为10.7:35.0:54.3。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9035万元,同比增长9.1%,其中:税收收入91093万元,增长28.1 %,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3.5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3214万元,同比增长8.7 %。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9%,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0.6%,衣着类价格上涨1.4%,居住类价格上涨2.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8%,医疗保健类上涨9.3%,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7%;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7%;交通和通信上涨2.6%。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226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45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7%。
二、农业
全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607808万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496585万元,增长4.3%;林业产值21178万元,增长3.8%;畜牧业产值53221万元,下降9.6%;渔业产值15462万元,增长4.2%;农林牧渔服务业21362万元,增长19.2%。
全年粮食总产量117500吨,增长0.9%;夏粮总产量12100吨,下降14.4%,其中:小麦产量12100吨,下降14.4%;秋粮总产量105400吨,增长3.0%,其中:水稻产量100800吨,增长3.1%;茶叶产量25427吨,增长1.84%;板栗产量31665吨,下降1.76%;水产品产量9497吨,下降13.9%。
农村用电量758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4897吨,比上年下降12.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93365万元,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96.4%,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8290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19.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9126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0%;实现利税总额36793万元,较上年上升18.2%;实现利润总额32175万元,较上年增长21%。
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03480万元,增长8.7%;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89885万元,增长4.0%。
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81393万元,增长2.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14614万元,增长12.9%。
轻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7471万元,下降47.8%;重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5894万元,增长3.2%。
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34635万元,下降1.6%;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2375万元,下降4.9%。
全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367125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年末全区在库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个数达到85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按类型分: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0%;民间投资增长3.1%。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6.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5.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72873万元,比上年下降17.5%。房屋施工面积3361416平方米,下降12.0%;房屋竣工面积370645平方米,下降7.6%。商品房销售面积1297085平方米,下降11.4%,其中:住宅1255366平方米,下降12.6%;商品房销售总额654298万元,增长6.2%,其中:住宅627574万元,增长4.6%。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3950万元,比上年增长10.8%。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1784432万元,增长9.7%;零售业1772290万元,增长12.9%;住宿业96736万元,增长11.3%;餐饮业812025万元,增长14.1%。
六、旅游和对外经济
全区共有旅行社17家,旅行分社12家,营业部38家,星级宾馆2家。全年旅游投诉解决率为100%。
全年进出口总额28665万元,完成目标的130.3%;实际利用外资4667万美元,增长3.72%。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区共有高中3所,招生3116人,在校学生9641人,毕业学生2380人;初中19所,招生8018人,在校学生22473人,毕业学生6456人;小学255所,招生8390人,在校学生42648人,毕业学生7491人;幼儿园163所,全年在园幼儿21391人。
全年全区有3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家企业通过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共申报和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5项;谷麦光电参赛项目获得全省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电子信息行业组第一名,并晋级国家科技创新创业总决赛获得优秀奖。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美术馆1个,剧场1个,影剧院1个。建成38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57个文化活动中心,8个乡镇文化站,158家农家书屋。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为15万册。
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91个,其中:医院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1个,卫生院10个,村卫生室166个,诊所8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妇幼保健院1个,急救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2个,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12个;病床床位5247张,其中:医院4487张;卫生技术人员633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02人,注册护士2810人。
全年全区运动员在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共获奖牌33枚,其中:金牌5枚,银牌13枚,铜牌15枚。
九、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全区年末总人口66.89万人,常住人口67.25万人。人口出生率9.1‰;死亡率5.42‰;人口自然增长率3.68‰。城镇化率达到69.08%,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
全年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2482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64元,比上年增长8.7%;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83元,比上年增长8.9%。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3.8平方米。
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67536人,其中:企业52300人,事业15236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546187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9324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96863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3029人。
截止12月底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129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043.7万元;截止12月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991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962.1万元。
十、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年末全区耕地总资源为29857.5公顷。
年末已发现的矿种为11种,其中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为3种。
全年完成新造林面积3806.7公顷,林业育苗130.8公顷,零星植树150.3万株,中幼林抚育面积700公顷。全区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
空气环境监测结果显示,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13天。地表水质(浉河琵琶山桥)COD浓度和氨氮浓度均达到规定标准,饮用水源(南湾水库)综合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年全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人。
2013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03.7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分别高出全省、全市平均水平0.7和0.6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7.9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税收收入完成6.74亿元,同比增长23.4%,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5%,收入总量、收入增幅、税收总量、财政收入质量均居全市第一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9%,较上年提升0.34个百分点,发展的质量持续提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0.5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9.6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区属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7.1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外贸出口完成3297万美元,增速位居全市第三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9978元、20051元,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分别增长11.8%和8.5%。
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2632318万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332万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61295万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1341691万元,增长9.0%。三次产业结构为12.5:36.5:51.0。
第一产业
截止2010年,浉河区茶园总面积已发展到40.5万亩,通过认证和即将认证的无公害茶园面积有16.5万亩。全区茶叶常年产量在1500万公斤左右,年产值达12.7亿多元人民币。浉河区还是全省的板栗、草莓主要生产基地。全区板栗面积达40万亩,年总产近2600多万公斤,产值达17914万元。
第二产业
截止2010年,浉河区有各类工业企业5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0
浉河区鸡公山
多家。以同合火车轮、信阳贝恩银光公司、二纺机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以辅仁(信阳)药业、和力达(信阳)药业为代表医药业,以华新水泥、雄狮建材为代表的建筑业。2009年,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产值、增加值分别实现56.66亿元、16.6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1%、22.3%。
第三产业
浉河区是信阳市的商贸中心。西亚超市、亚兴两大集团鼎立,沃尔玛、大商、国美等云集。人民商场、广州商场、上海商场等几大商场竞相角逐的市场竞争格局,增强了商业的辐射力。在郊乡,浉河港、董家河的茶叶市场,柳林、东双河的板栗市场,已成为豫鄂两省周边颇具影响力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2003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82家,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达22家,涌现出西亚超市、信电集团、浪漫实业、广大水产等一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群体。截止2004年5月,全区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达18699家,从业人员55217 人,完成增加值44624万元。
交通运输
浉河区交通发达,通讯便捷。京广铁路、宁西铁路、京广高铁和107国道和312国道在区内形成“双十字”交汇,京港澳高速穿境而过,邻近信阳明港机场,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1个多小时车程,淮河航运可通达豫、皖、沪、苏四省市。两纵一横光缆在此交织,架起了与世界各地沟通联络的桥梁。
四、历史文化
浉河区于1998年8月设立,因浉河贯境而过而得名,浉河区西周时属申国
浉河区位于信阳西
,故也称“申城”。
春秋属楚,秦汉置南阳郡义阳乡址,三国魏文帝时称仁顺城,后为义阳县治;晋初,为义阳县治,晋惠帝时,义阳郡县同城;南北朝时侨置司州,又称“申州”。领义阳、随阳、安陆、汝南4郡20县,为州治、义阳郡、县治所。
隋朝时改申州为义州,后定名为义阳郡,州、郡、县同治;唐武德4年改义阳为申州,天宝元年复称义阳郡、后又更名为申州,为州、义阳郡、县治;五代时仍为申州、义阳县治。
宋朝初年为义阳军治、义阳县治。宋太宗时改义阳为信阳,为信阳军治、信阳县治;元时曾为信阳府治(后降为州)、信阳县治;明代初为州治,后降为县治,明成化年间复为州治;清沿明制,为信阳州治、不领县。康熙年间置分巡南汝光淅兵备道于此,光绪未改南汝光兵备道,领汝宁府、南阳府、光州直隶州,淅川直隶厅。
民国二年(1913年)改信阳州为信阳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迁至信阳县城。
1949年4月1日,信阳解放,分信阳县设信阳市。7月21日,信阳市并入信阳县,12月28日,市、县又分治,1952年6月10日,信阳市改为信阳镇,归信阳县辖,1953年7月9日,信阳镇改为省辖镇,同年11月16日复称信阳市。
1960年8月15日,信阳县撤销,并归信阳市。
1961年10月5日,恢复信阳县建制,市县隶属信阳专区行署。
1998年8月,撤销信阳地区和县级信阳市、信阳县,设立地级信阳市和县级浉河区、平桥区
五、风景名胜
鸡公山、南湾湖、大深沟瀑布、白龙潭瀑布、滴水岩、香如故植物园、天伦广场、龙王寺、贤隐寺、鄂豫皖革命纪念馆
六、地方特产
信阳毛尖、板栗、草莓、南湾鱼、香菇、木耳、甲鱼、莲藕、干豇豆
七、荣誉称号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八、联系方式
区委书记:翟晓宾、区长:于海忠
电话:(0376)6607521政府办0376-660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