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格县
- 所属地区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 政府电话 0834-4773430
- 人口(万人) 21.88
- 面积(平方公里) 1918
- 统计年度 2019
- GDP(亿元) 32.46
-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1.27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2.8795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1.1417
- 特色产业 中药材、魔芋、食用菌、蔬菜、水果等22个生产基地
- 特色文化 四川名泉温泉瀑布、中国第一彝寨螺髻山彝寨等风景名胜
普格县
普格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一、 行政区划
普格县,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东南部,介于北纬27°12'—27°30'、东经102°26'—102°46'之间,面积1918平方公里,境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下辖3街道和31个乡,县政府驻普基镇,2020年总人口21.88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85.6%、农业人口占92.7%,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山区农业县、深度贫困县。
截至2019年,普格县下辖3个镇和31个乡。普格县人民政府政府驻普基镇
二、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普格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北纬27°12'—27°30'、东经102°26'—102°46'之间,面积1918平方公里,东部与布拖县接壤,南部与宁南县相邻,西部接德昌县,西部和东北部分别与西昌、昭觉县接壤。
地形地貌
普格县地处云贵高原之横断山脉。螺髻山与乌科梁子东西对峙,中梁山纵亘其中。中梁子、波尾梁子和乌科梁子均属大凉山向南的分支。海拔3500米以下的山地面积较少,以中山(含亚高山)为主,占总面积的67.4%。丘陵平坝仅分布在河谷地带,呈高山、中山深切割地貌。纵观普格地貌,山脉河流南北走向,枕山带河,平行交错,东西群峰并列,中为凹凸,三山二水形成狭长的北高南低的河谷地貌。县境内最高峰为螺髻山主峰――也俄额哈峰,海拔标高为4359米,最低处为白水河,海拔标高为1040米,河谷与山地高差达3319米,其地形地貌可概括为“三山夹谷”从而构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
气候
普格县位于四川省低纬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受西南季风和印度北部干燥大陆性气团交替控制,干雨季分明,年温差较小,日差较大,年平均气温变幅仅13℃,是省内全年气温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幅射强,垂直差异十分明显,在凉山境内故有“普格的太阳,甘洛的风,昭觉下雨当过冬”的说法。以近十年的气象资料为例,年平均气温为16.8℃,1月为9.4℃,7月为22.7℃,极端最高气温33.3℃,极端最低气温-1.9℃,年总日照时数2094.7小时,年总蒸发量为2107.2毫米,年总降水量为1169.8毫米,年平均绝对温度为13.2毫巴,无霜期为301天。气候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具有显著不同,从高海拔到低海拔,从东北到西南,呈现出山地温凉到南亚热带气候的变化趋势,雨量季节分配的显著特点是冬干春旱,干湿分明,5-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90%,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构成了“冬无严寒春高温,夏无酷署秋凉早”的气候特点。以气象学上气温低于10℃为冬季,10-22℃为春、秋季,高于22℃为夏季来划分,普格的冬天仅为一个月,夏季只有两个月,春秋两季长达9个月。
水文
普格县境内河流主要有则木河和西洛河,二水沿山脚由北向南潺潺而去,在县城附近东北角的扭皮各则处合流,南注金沙江。
1.人口
2020年,普格县总人口21.88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85.6%,农业人口占92.7%。
2.面积
面积1918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
1.GDP及财政收入:
201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2.46亿元、增长4.5%。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亿元、增长25.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87亿元、增长5.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6亿元、增长1.0%。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95元、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17元、增长12.0%。
2.产业状况:
农业提质增效。
完成农业总产值16.74亿元、增长3.6%,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9.93亿元、增长3.2%。产粮7.95万吨。产烟7.95万担、下降21%,实现烟农收入8675万元,下降29.5%。产茧1.03万担、增长1.5%,实现蚕农收入2073万元、下降15%。产薯13.46万吨,实现产值1.3亿元、增长1.0%。完成肉类总产量1.1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6.4亿元,增长2.0%。完成企业SC认证5家、绿色食品申请2件、有机产品认证2件,注册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5件。
工业止滑回落。
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8.08亿元、增长1.8%,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5.96亿元、下降1.9%。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7.1%,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277万元、增长33.9%。大唐海口风电、甘天地子越光伏扶贫项目并网发电,甘天地一期风电场第一回路并网发电,乌科梁子风电场建设有序推进。出口鸡精2.59万吨、下降9.2%,实现出口交货值2.4亿元,占全州外贸出口的75%。
服务业彰显活力。
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亿元、增长9.6%,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6.57亿元、增长8.0%。螺髻山5A级景区创建深入推进,螺髻山景区上榜2019《魅力中国城》文化旅游魅力生态景区。新建螺髻山旅游服务点,螺髻山镇和荞窝镇分别荣获“首批大凉山旅游名镇和优秀旅游特色小镇”称号。全年接待游客538万人次、增长0.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亿元、增长9.1%。成功注册“燃情普格”县域品牌商标,新建乡镇和村级电商服务站(点)47个、乡镇和村级物流配送服务站(点)47个。
3.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全面实施15年免费教育,惠及学生6万余名,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99.8%、99.75%、80.57%。推进“薄改”“十年行动”“一村一幼”等项目31个,建成教学楼、辅助用室等3.54万平方米。县医院一期项目已投入使用,二期项目正全力推进,县妇计中心、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新建11个乡镇卫生院和18个村卫生室。建立健康档案16.95万份、建档率96.68%,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88.57%。
城乡建设持续提升。
县城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县城第二水厂完成可研、立项等前期工作。公安监管中心投入使用,完成县城建成区5条防洪沟清淤工程和县城火把广场路亮化工程,新安装路灯46套,硬化普基镇中坝路至文倡村道路1.9公里,新建乡镇标准化垃圾收集房1288个。
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完成大槽河堰、鲁溪河堰等骨干渠系及普基镇新农村幸家堰维修整治工程,新建荞窝镇三道沟等3个堤防工程3.96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2.4万亩。完成土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1.2万亩,竣工验收土地整理项目5个,新增耕地2000亩;实施甘天地乡等19个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复垦2800亩。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20.55公里、低压线路151公里,增容改造110千伏变电站1座,改造智能电表12079户。新建4G移动基站87个。
生态建设更加改善。
中央、省州各级环保督察和“回头看”反馈问题61个,已整改完成52个。在线监测28座水电站生态流量下泄,拆除干河沟电站,关停大河坝非法砂石加工点,拆除违规搅拌站2座。实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落实河(湖)长巡河制度,整治“两河流域”乱采乱堆点16个,规范5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实施小槽河滑坡治理工程,实现医废登记率100%,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50天以上。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万亩、退牧还草0.2万亩、天保人工造林0.2万亩,植树200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4.77%。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
新增电视“户户通”6799户、广播“村村响”14套。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场所30个,安装8个彝家新寨集中点体育设施。成功举办第十五届中小学艺术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百城千乡万村”全民健身等活动,普格中学斩获第三十七届州运会男子排球金牌,县附城小学荣获全省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第一名。
4.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有序有效。签约引进大唐甘天地二期风电场、圣迪乐蛋鸡产业等项目。全年协议引资12.5亿元,实际到位8.1亿元。
5.交通状况
普格县有省级公路西巧线(省道212线)横穿境内。普格县着手于东西走廊S464省道(东连接布拖,西连接德昌)的交通大动脉,有望在年底实现开工建设;大家盼望的高速公路(西宁高速)目前也取得立项批复
四、历史文化
宣统二年,组建普格乡,属西昌县管辖。1952年12月始设普格县。
普格县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螺髻山、四川名泉温泉瀑布、中国第一彝寨螺髻山彝寨等风景名胜,有以彝族火把节为代表的魅力“阿都”文化,是彝族火把节的发祥地 ,享有彝族“火把节之乡”美誉。
综述
普格是彝族聚居县,民族风情以彝族风情为主。彝族火把节、彝族年、彝族婚俗、葬礼和安魂仪式等民风民俗与众不同。
火把节
普格是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彝族第一个火把节场地在普格县的日都迪萨,彝人火把文化就从这里点燃。普格的火把节以原始、古朴、热烈的气氛而享誉内外,被认为是“最原汁原味的彝族火把节”。以彝族特有的民风民俗、音乐舞蹈、竞技狂欢等形式表现彝族最原始古朴的人文景观,主要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爬竿、选美、对歌、火把游山等民间竞技;朵乐荷、达体舞、弹月琴、拨口弦等民间歌舞;还有篝火晚会火把狂欢、祈福祭祀等传统习俗。
彝族年
彝族年,也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普格彝族年一般在每年公历的十月至十一月择吉日举行,过年要过三天,第一天“点烟火”,第二天玩各种古老游戏,第三天“送祖”。过年后就开始拜年,礼物一般为酒、肉、禽、蛋类。
彝族婚俗
普格彝族婚俗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和神秘的色彩。包括订婚和结婚两大程序。整个婚礼过程中,以泼水、抹黑脸、背新娘等方式使婚礼充满欢乐、风趣和幽默,“抢、背、瞧”被誉为彝族婚礼中的“三绝”。
彝族葬礼
普格彝族葬礼完整地保持了彝人祖先的原始习俗,方式为火葬,主要包括备丧、祭奠、指路、招魂、出葬、火化、聚食等仪式,长者去世后,还要举行安灵仪式和超度送灵仪式。
彝寨街道名由来
“兹姆广场”四周的街道以古时开天辟地的神仙名字命名。北方的街道取名为“司刃鼎力路”,南方的街道取名为“阿俄殊补路”,东西向的街道取名为“孺刃古达路”,广场西边的街道取名为“蜀刃迩达路”。其他两条街道取名为“亘摩阿迩路”和“司刃约祖路”。“亘摩阿迩”是锻造擎天大柱的神匠,“司刃约祖”是打造山川河流的神仙。
彝寨外围的四条街道以普格境内有名的景区景点命名,意为普格拥有钟灵毓秀的自然资源,悠久灿烂的人文景观。通往螺髻山景区的街道取名为“螺髻大道”;彝寨东面的街道取名为“特补瑙达路”,“特补瑙达”是螺髻山区的彝语称谓;进入寨内的街道取名为“拉箐日泽路”,“拉箐日泽”是普格县湾洛乡境内的拉箐瀑布,是彝族优秀古典叙事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的诞生地,取名“拉箐日泽路”,一是此路有水有瀑布,还有“妈妈的女儿”雕像,二是强调普格是《妈妈的女儿》的故乡;彝寨西面的街道取名为“日都迪萨路”,“日都迪萨”在普格县耶底乡境内,是彝族火把节的发祥地,取名“日都迪萨路”,是为了彰显和强调普格是彝族传统火把节的故乡,此外,彝语“日都”是清泉喷涌的意思,有源源不断地为“拉箐日泽”提供源头活水之意。
五、风景名胜
螺髻山旅游景区
螺髻山旅游景区是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地跨普格、德昌、西昌两县一市。 2002年5月,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螺髻山景区完整保存了第四纪古冰川遗迹,以“冰川刻槽、杜鹃花海、冰川湖泊、角峰刃脊、温泉瀑布”等典型景观构成的“螺髻五绝”享誉中外。
螺髻山由珍珠湖景区、温泉瀑布景区、五彩池景区、鹿厂沟景区、乐跃沟景区、姑姑山景区等6个片区构成,已向游人开放的主风景区(珍珠湖景区)位于普格县螺髻山镇境内,这是景点最集中,风景最优美的一个景区,核心游览区60.88平方公里。
冰川湖泊
螺髻山上的33个冰斗湖,沿主山脊东西两侧呈群状分布,藏于原始森林中,湖边杜鹃环绕,四周冷杉林密布,烟波浩淼,有的背靠山峰,峰群树丛倒映,云影天光,景色奇绝;有的终年云蒸雾锁,变幻莫测,别有情趣。山峰、森林、湖泊的美给人以寂静、幽深之感,陶醉于古朴原始的自然美之中。山、林、花、湖相依相伴,交相辉映。
冰川刻槽
螺髻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清晰完整,举世罕见,堪称“世界古冰川地质公园”,具有独特的旅游和科考价值。目前发现的一号刻槽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古冰川刻槽。
角峰刃脊
据卫星遥感资料显示,景区内山脊高出4000米的山峰有58座。有的群峰叠翠上苍穹,有的四壁陡立,犹如天柱,有的绝壁万刃,深崖巨壑。其峰群之集中,规模之宏大,造型之奇异,在中国山体景观中尚属罕见。
杜鹃花海
山上属杜鹃花科的就有30余种,分布在海拔1500米到4000米之间。低山的报春花,山中的云南杜鹃、大象杜鹃、圆叶杜鹃、乳黄杜鹃、大王杜鹃、棕背杜鹃,繁华怒放于初夏,多系杜鹃古树,枝干扭曲,虬根裸露,棵棵皆为盆景,盛开时或红或白,或黄或粉。
温泉瀑布
螺髻山大峡谷温泉瀑布居四川省24名泉之首。温泉泉水沿山为池、水帘洞、鸳鸯池、青龙宫飞泻而下,形成高20米,宽15米的瀑布,洁白晶莹。
螺髻山彝寨
螺髻山彝寨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螺髻山下,地处螺髻山集镇,螺髻山彝寨占地170余亩,由82个不同类型的彝族特色民居、两座寨门、11个大小碉楼、客栈、兹姆广场、阿莫里惹雕塑、毕阿史拉则浮雕和民族特色穿枋等景观组成。
彝寨正寨门
正寨门以彝族传统的碉楼作为主体架构,正、背面青石浮雕以彝族图腾鹰、虎图案作为装饰,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色彩和勇敢顽强的民族精神;侧面青石浮雕以彝族的护身符图案作为装饰,以求出入平安,表现出了和平、安宁、幸福的愿望。
中间的立柱雕刻了彝语“子惹”、“里惹”,意为顶天立地柱,在彝族传说中天地的分开就是靠顶天立地柱撑顶开的。也有一种说法称之为天梯,天梯是地上的万物与天神们交往的通道。在立柱的装饰上采用了彝族传统图案与彝族训世诗《玛木特衣》的选段相结合。
彝寨侧寨门
侧寨门采用非对称形式来平衡斜坡造成的视觉重力,以解构的设计理念表现寨门,不完整和残断给人一种对历史无限想象的空间,自然的斜坡仿佛是过去的山洪或泥石流,冲断和埋藏了远古的文化、历史。寨门的主体在过去或许是碉楼,或许是其它什么,断柱、残墙和裸露和横梁或使人在追问它们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整个寨门简洁大方,给人予无限遐想的空间,突出了阿都性格。
妈妈的女儿
雕塑《妈妈的女儿》取材于彝族民间经典叙事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如泣如诉的诗词脍炙人口、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少年女儿容貌如索玛花般美丽动人,举止似拉箐河般流畅利体。她在秀丽的阿丽山上牧羊放歌,在清澈的拉箐河畔梳洗打扮,在故乡度过了天真烂漫的快乐童年。凉山彝族妇女都爱听爱唱《妈妈的女儿》。每当火把节,或是女儿出嫁时,她们便聚集一堂,轮番吟唱《妈妈的女儿》,感怀女儿,互诉衷肠。
兹姆广场
“兹姆广场”位于彝寨中心位置,面积约2000平方米。广场主要由开天辟地雕塑、六个十鲁拇、三道兵器架门、开天辟地传说彝语石刻、彝族三色旗等景观组成。“兹姆”,彝语,有创世之意。广场取名为“兹姆广场”,意为彝族先祖曾经开天辟地,创造过辉煌灿烂的五彩世界;当今彝族也豪不逊色,传承先辈勇猛无畏之遗风,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再续新篇,再创辉煌。
彝寨广场
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前,诞生四神仙,北方生司刃鼎力,南方生阿俄殊补,东方生孺刃古达,西方生蜀刃迩达,天神恩体古兹派亘摩阿迩用九块钢钯,以膝盖当砧磴,口腔当风箱,手指当火钳,拳头当铁锤,铸成四把擎天大铁叉,交给四位仙子打开东西南北四方天,立下四根柱撑天,加上四条绳支天,摆了四个石稳天,派遣司丸约祖来造地,天地从此分开,大地变光明,山川有河流,世间有空气,万物生灵从此生。
十鲁拇
十鲁拇是彝族古时候的战争令牌。真实的十鲁拇大小与人的大拇指差不多,形似人的大拇指,刻有人脸像,背绑羽毛和辣椒时表示十万火急。一旦发生战情时,传令者就骑马飞奔至各村寨,不用进寨,在寨口用绑着十鲁拇的箭射入寨中,寨中人拣到十鲁拇后就知道战争将至,就会立即武装起来,投入战斗。传令者以箭传射,不入村寨,这样大大节约了传令时间。
三色旗
毕阿史拉则
三色旗由红、黄、黑三面三角旗组成,旗面分别绘有日、月、支格阿鲁、彝族十月历法图案。红、黄、黑是彝族最传统的三种颜色,红色代表勇敢、热情,黄色代表光明、美丽,黑色代表高贵、庄重。中间的旗杆高9.9米,两边的旗杆高9米,彝族人民认为“9”字是最大的数字,在彝语中“9”字也代表着吉祥、长久、稳固,表现了彝族人民爱好和平、向往安宁的性情。
大型浮雕――毕阿史拉则
毕阿史拉则传为彝族的大毕摩。浮雕中巨大的头像为毕摩毕阿史拉则造像,右边为禽克――毕摩神扇,左边为毕摩的神签筒,上刻凉山彝族沙马锡哈的星像图(星像图采自《彝族天文学史》),原图为圆弧形,浮雕中为了作品造型需要,以直列方式刻于神签筒上。上部刻有支格阿龙、日、月、飞马图,背景为时隐时现的毕摩经文。
毕阿史拉则头像正面宽2米,高3.6米,侧面宽1.6米,该头像是中国彝族第一大毕摩造像,与毕阿史拉则第一大毕摩的身份相吻合,也与螺髻山中国彝族第一寨的身份相吻合。
伞形路灯
伞形路灯上部采用了彝族传统用具――黄蜡伞作为灯罩,下部采用了彝族妇女传统服装――百褶裙作为灯座。黄蜡伞和百褶裙是彝族少女最喜爱的饰品,每当火把节到来,彝族少女便要穿上百褶裙,打起黄蜡伞,三五一群,来到火把场,唱起山歌,跳起朵洛荷,参加选美,寻觅自己的心上人,每当这时,一把把黄蜡伞下便是一对对有情人在互诉衷肠。
民族特色穿枋
远古的时候,彝族民居多为木制结构,穿枋是房屋结构的组成部分,为房屋的挑梁,也可用作悬挂玉米等粮食,悬挂得越多表示越富有。后来,人们在穿枋上雕刻各种图案,穿枋逐渐演变为一种饰品。穿枋一般由斗拱和横枋组成,斗拱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牛头、羊头等形状。穿枋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穿枋的色彩以彝族最传统的红、黄、黑三色作为主色调,图案多采用彝族图腾鹰、虎,器皿,四季花卉,日、月、飞禽、走兽、飞天、纹饰等,玲珑剔透,自然生动,表现了彝族人民追求和平、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
六、地方特产
彝 族 特 色 餐
彝族酸菜鸡、彝族腊肉、彝族香肠、彝族辣子鸡、包腊煮鸡、苦荞饼、连渣菜、野菜、特色烤肉、手抓砣砣肉、酸菜土豆汤等。
彝 族 特 色 餐
七、荣誉称号
2004年普格被省文化厅授予“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被省政府评为“四川省文化先进县”,2007年彝族民间文艺“朵洛荷”被省政府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获得“中国最佳民俗文化旅游名县”称号 。
2019年5月18日,普格县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0年3月31日,普格县入选2019年度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市、区)。 2020年6月30日,普格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八、联系方式
县委书记:刘若尘 县长:沙英 县政府电话:0834-4773430